□徐琳
自浙江省委、省政府于2010年作出加快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简称农业“两区”)建设的重大部署以来,温州市编制规划、出台政策,把农业
“两区”建设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阵地,高标准、高质量、大力度地予以推进。
2010年至2013年7月底,温州市各级财政累计投入农业“两区”建设资金9.05亿元,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237个,面积28.75万亩;累计建成主导产业示范区19个(其中省级13个),特色农业精品园115个(其中省级29个),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园区20个,园区建成数名列全省前茅。在这片充满激情的大地上,一道道靓丽的风景,充分展示出农业“两区”建设温州样板的风采。
工商资本助力农业发展
典型样本:
走进乐清市淡溪镇四都社区,这里风景秀丽、环境优美,素有“全国环境优美乡”之称,陈敏的同丰大鲵驯养繁殖有限公司就建在这里。黝黑的皮肤、花白的头发,整天泡在养殖场里,陈敏笑称自己是个“老农民”。其实,在2009年之前,他是煤矿企业老总。
2008年,陈敏在内蒙古投资露天煤矿,正当事业蒸蒸日上,生意风生水起时,他因为看了一则电视报道,便对养殖娃娃鱼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时温州市政府正号召“温商回乡投资”,经过近半年的考察和了解,陈敏放下了外面的工作,带着千万元资金回到家乡投资娃娃鱼养殖。他说:这样做也算是对家乡的回报、对农业产业的支持。
如今,同丰大鲵驯养繁殖有限公司已建成半地下室仿山洞养殖车间30间,养殖池740个,养殖子二代娃娃鱼2万多条;建繁殖车间660平方米,养殖育龄种鱼270条;建成管理配套用房600平方米,绿化场地4000平方米。公司现有娃娃鱼养殖区12亩,饲料鱼养殖区20亩。同时,同丰大鲵驯养繁殖有限公司作为渔业精品园区被列入浙江省现代农业(渔业)精品园区建设计划。
温州经验之一:
像陈敏这样的温州商人还有很多。瑞安的池小平,原本经营汽摩配件,年产值达6000万元,2008年投资628万元建起了现代化养猪场;文成的郑璐,从一个出国打工者奋斗到外贸服装公司老总,2009年毅然回乡投资700万元建设丰农现代生态园;泰顺的叶斌,本在外经商,而且已经举家迁往苏州,2010年回到泰顺投资504万元创办了御茗茶业有限公司……
温州市工商资本投资农业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初。当时一部分先富起来的农民企业家率先在家乡从事种养业和农产品初加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日益扩大,农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逐步从传统的小农经济向贸工农、产加销一体化的现代产业化经营转变,农业的功能也从单一的生产功能向生产、生活、生态休闲等多种功能转变,客观上为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领域创造了有利条件,一些工商资本开始投向农业,并呈加快的趋势。
今年初,温州市委、市政府制定《关于2013年农业招商引资“千项百亿”工程的指导意见》,温州市委农办(市农业局)编制《温州市农业招商引资若干政策汇编》、《休闲观光农业案例选编》等,积极引导工商企业投资现代都市农业发展,努力实现农业招商引资工作新突破。截至7月底,全市落实了泰顺竹里正心农业等472个农业招商引资项目,累计协议利用资金124.23亿元,实际到位资金37.89亿元。
科技创新注入新鲜血液
典型样本:
瑞安马屿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是一个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的典范。沿56省道和飞云江两岸,通过蔬菜、杨梅等农业主导产业示范区和设施蔬菜、生猪、瓯柑、鸽子等特色精品园,以及种子种苗、农业休闲等方面的建设,马屿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的建成优化了瑞安中部沿江地带农业产业布局,建立了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创新经营管理机制,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推动瑞安市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2.13万亩的蔬菜主导产业示范区,4200亩的杨梅主导产业示范区,1200亩的金潮港瓯柑精品园、15亩的鑫农生猪精品园、700亩的休闲渔业精品园、820亩花园苗木绿化精品园……在马屿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内,各类农业精品园散发着勃勃生机。
温州经验之二: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聪明的温州人,将科技转化为第一生产力,使农业“两区”的建设既提速又提质。
在农业“两区”建设过程中,温州注重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生态农业,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实施“院地合作”、“校地合作”项目,与省农科院、浙江农林大学、温州科职院等科研院校就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基地等13个方面开展重点合作。仅2013年上半年,全市就推广杨梅罗幔技术、茶叶机剪机采机制、瓜果蔬菜嫁接技术、穴盘育苗技术、葡萄设施避雨栽培、柑橘反光膜栽培等10多项新技术,示范推广“中嘉早17”、“中早39”等早稻超级稻品种24.77万亩,推广“中浙优1号”、“甬优9号”中晚稻超级稻品种等达27.85万亩。
为保障食品安全,温州以开展“绿剑”系列专项行动为手段,组织开展了豆芽菜专项整治、蔬菜水果茶叶禁限用高毒农药专项整治、“瘦肉精”专项整治、生鲜乳违禁物质专项整治、杨梅专项整治、芋头(土豆)去皮专项整治等多项行动,积极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已建成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管理主系统,初步建成5个枢纽站,49个溯源监测点正在有序建设中。全市例行抽检(含省级例行抽检)合格率居全省前列。
与此同时,温州市还积极推进瑞安和乐清两个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创建,瑞安市陶山镇、乐清市淡溪镇、泰顺县筱村镇和苍南县马站镇等4个示范区已列入第三批省级示范区创建名单,总面积42291亩。为扩大生态农业的规模,温州市委农办(市农业局)组织了瑞安市鑫农畜禽专业合作社、瑞安金潮港观光农场、瑞安市瑞滨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等3家企业申报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企业。
完善政策给予强力支撑
典型样本:
每到春耕时节,是农民们忙碌辛劳的时候。自从2010年开展农业“两区”建设以来,温州市平阳县昆阳镇雅村粮食生产功能区的农民们就少了一些辛苦,多了一些便利。
2011年,昆阳镇投入148万元,对该镇1250亩农田的沟、渠、路等硬件设施进行完善,有效地改善了农民的生产条件。2012年,总投资1181.9万元的水亭片和湖屿片两个粮食生产功能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招投标,开始施工。
与传统农业“面朝黄土背朝天”不同的是,现代农业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它以高投入为基础,这势必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平阳县把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两区”建设作为当年及今后几年农业工作的重点,列入各镇(乡)、办事处工作绩效考核目标。同时,根据县委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从2011年开始,平阳县连续五年每年安排“两区”建设专项资金2500万元,再加上省、市财政的补助,年投入“两区”建设资金超过3000万元。
温州经验之三:
农业“两区”建设政府导向很重要,温州市政府每年制定出台《春季农业政策信息》,以农业“两区”建设作为头条扶持政策内容,明确农业“两区”建设是财政扶农支农的重点区和优先区。
在资金方面,温州市制定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温州市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以奖代补资金申报指南》和《温州市设施农用地管理实施细则》,明确农业招商项目在用地、税费、资金、审批等方面享受优惠。温州市财政每年专项安排3000万元资金用于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并对主导产业示范区和特色精品园建设优先安排产业项目。三年来全市各级财政已累计投入农业“两区”建设资金9.05亿元,其中市级财政共支出1.2亿元,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金”的作用。
在机制方面,强化改革力度,着力机制创新。一是大力推进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和村土地合作社规范化建设。今年上半年,全市完成股份经济合作社组建数5377个,完成率68.39%;完成土地合作社组建数5025个。二是积极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合作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今年上半年,全市已培育发展家庭农场25家、现代农庄30多个,新增市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50家,全市休闲观光农业(含农家乐)营业收入4.79亿元,同比增长31.7%。三是大力推进土地规模化经营。今年上半年,全市新增土地流转面积16.38万亩,其中10-20亩的土地流转面积为1.84万亩,20亩以上的流转面积14.50万亩。四是搭建农业招商引资的平台和桥梁,积极引导工商企业投资现代都市农业发展。今年1-7月,全市落实了泰顺竹里的正心农业、乐清北塘的现代农业观光园、鹿城七都的绿点生态农业、永嘉鹤盛南陈村农业旅游观光园等472个农业招商引资项目,累计实际到位资金37.89亿元,累计协议利用资金124.23亿元。五是稳步推进标准农田地力提升,分解落实4万亩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作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