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平 张 晖
嘉善县地处江浙沪两省一市交界处,是浙江接轨上海的桥头
堡,素有“浙江的米袋子、上海的菜篮子”之称。独特的区位条件和良好的农业基础条件,为该县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该县紧紧抓住农业“两区”建设的重要机遇,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步伐,以高效、生态、精品、安全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农业蓬勃发展。
该县南部现代农业综合区2011年9月正式获批成为第4批省级创建点之一,也是该县第二个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创建点。两年来,该园区深入做好“组织领导、硬件建设、科技应用、完善机制、提升品牌”五篇文章,2012年实现总产值3.97亿元、总收入2.1亿元,带动提升了周边乃至全县现代农业的发展。
组织保障 政策给力
建设一流田间设施
该园区位于嘉善县惠民街道东部、大云镇东北部,规划占地面积5.32万亩,总投资13456万元,主要包括蔬菜主导产业示范区、花卉主导产业示范区、水果(蜜梨)主导产业示范区、碧云花园精品园、畜牧精品园等5大产业区块,以及有机肥加工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等。
为统筹推进园区建设,嘉善县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县农经、水利、国土等部门及相关镇(街道)主要领导组成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并成立了由分管副县长任主任的现代农业综合区管委会,负责综合区的日常管理、开发建设等工作。
同时,该县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发展精品农业推进农业转型升级的若干政策意见(试行)的通知》等文件,整合完善相关政策,加大对现代农业特别是园区建设的扶持力度。两年来,该园区共引导各主体累计投入建设资金8411万元,占园区实际总投入的53.9%。
投入的有效保障,大大提升了园区内的基础设施水平。两年来,园区内累计新增连栋大棚460亩、钢管大棚3500亩,配套喷滴灌设施1500亩;新建主干道24.1公里、田间操作道25.1公里,修筑沟渠26.5公里、泵站11座、冷库2450立方米,农业生产条件大为改善。
健全网络 创新机制
提供优质农技服务
现代农业离不开完善的农技服务。园区着眼于现代农业发展对农技服务的要求,构建了以首席农技推广专家为龙头、农技指导员为骨干、责任农技员为基础、社会化农技推广人员为补充的“四级联动”新型农技推广网络体系。目前,在综合区公共服务中心内,共配备首席农技推广专家3名、农技指导员4名、责任农技员7名,实行分片包干,责任明确到人,承担了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职责,是综合区内“三区二园”农技服务的主干力量。
同时,园区通过外引内推的方式,加强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自2011年全面启动创建以来,园区先后推广新品种41个、新技术18项。在蔬菜产业上,先后推广应用连作障碍综合治理、测土配方施肥、多层覆盖越冬、水旱轮作、绿色防控、嫁接育苗等先进适用技术10余项;在花卉产业上,全面推广了百合基质栽培技术、杜鹃花期调控技术、杜鹃盆景快速人工造型技术等新技术;在水果栽培上,推广利用遮阳网、套袋、避雨大棚、V型架等新技术,取得了很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除了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园区还在农作制度创新上做文章,推广了一批粮经轮作模式,提高土地产出率。“水稻—大棚”多茬复种的“千斤粮万元钱”模式堪称其中的代表。目前,园区内推广应用“千斤粮万元钱”粮经轮作面积达4万多亩,主要是大棚茄子、黄瓜、甜瓜、地蒲与晚稻轮作,露地白菜、大豆与晚稻轮作等模式。
培育主体 打造品牌
提升产业发展层次
按照“建基地、强品牌、拓市场、促流通”的思路,该园区大力培育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发展“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作方式。目前,园区内已拥有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8家,其中,省级示范性合作社6家、市级示范性合作社2家,社员达到300多户。
同时,依靠订单带动,有效解决“小农户、大市场”对接的难题。以大豆为例,该园区内种植面积基本保持在2万多亩,这主要得益于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嘉善县宏联食品有限公司的订单支持,该公司每年收购大豆约800吨,有了龙头企业的订单保障,农产品也就有了底价,农民“手中有订单,种养心不慌”。
目前,园区内共建有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认证面积约2.5万亩。园区还依托花卉、水果等产业,定期举办“杜鹃花展”、“葡萄采摘节”等活动,将农业生产与休闲观光游融合到一起,培育了碧云花园、拳王农庄等一批农业特色园区,进一步拓展农业功能,实现农业“接二连三、跨二进三”式发展。2012年,园区共接待旅客57.8万人次,休闲观光和旅游农产品收入达到4600万元。
种花种菜效益高 粮经轮作亦增收
展现美好建设成果
通过两年来的投入建设,该园区内农业产业有了长足进步,尤其是花卉、蔬菜、水果等主导产业示范区建设成效明显。
园区内3765亩花卉主导产业示范区,年产鲜切花2.3亿支,总产值6777万元,亩均收入达1万元;示范区内的当家品种非洲菊和百合,亩均产值比非示范区分别多出1000元和6000元。
3726亩蔬菜主导产业示范区的情况也类似。2012年,蔬菜示范区实现亩均产量3.6吨、亩均产值10674元、亩均纯收入7576元,分别较创建前提高了5.9%、13%和15.7%;与周边区域比,示范区内亩均增产235公斤,增收1335元,特别是茄子、黄瓜、地蒲等大棚经济作物,在亩均产量、亩均产值、单价等方面均高于周边。以大棚茄子为例,示范区内亩均产量4000公斤、亩均产值2.7万元、单价6.75元/公斤,分别比周边高出100公斤、2500元和0.48元/公斤。
园区内的粮经轮作区同样表现不俗。4.1万亩粮食去年实现总产值6753万元,实现年收入4169.7万元。从经济效益来看,以园区内大泖村粮食生产功能区为例,亩均产值、亩均纯收入分别比创建前增加205元和105元,比周边分别增产30公斤/亩,增收110元/亩,效益可观,成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