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州市南浔区大虹桥粮食生产功能区内,这几天,农技人员趁着天气晴好,正忙着开展水稻统一植保管理。这里农田基础设施完善,田成方、
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田肥沃。放眼望去,连片的水稻长势喜人,一派丰收景象。南浔区农业部门负责人说:“全区像这样的粮食生产功能区已建成8个,并且还在稳步推进中。”
湖州市南浔区是我省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全区粮食播种面积常年保持在40万亩左右。近年来,南浔区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围绕“到2018年建成2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这一目标,创新经营机制,强化公共服务,以每年建成3万亩左右高产农田的进度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截至目前,全区已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9.52万亩,其中省级粮食生产功能区8个、面积10293亩。去年全区粮食总产达22.9万吨,晚稻平均亩产570公斤,攻关田单产首破900公斤,创历史新高。粮食生产实现“五化”同步,即规模化经营、合作化服务、标准化生产、一体化运营和资源化利用。2012年南浔区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区)。
统一流转土地,推进规模化经营
规模化生产是提高种粮效益的有效途径。在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中,南浔区创新经营机制,统一流转土地,通过引导工商资本投资功能区建设,推动粮食生产规模化经营。
一是转“活”土地。村经济合作社将农户承包土地统一流转给合作社。合作社每年以每亩550斤稻谷的市场基准价折算成流转收益给农户。如大虹桥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由华金康工贸有限公司组建的华扬粮油生产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7000多亩,实行“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目前,全区粮食生产功能区累计流转土地5.2万亩,流转率达54.6%。
二是合作建基地。鼓励粮油加工企业与种粮大户、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主体合作,建立优质粮源基地,引导农民调整品种结构,提高品质。目前,全区已有5个粮油加工企业与6个粮食生产功能区合作,面积4.5万亩。
三是实行订单生产。通过粮油加工企业联结农户,开展订单生产。企业免费为订单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引进新品种等服务,而订单农户则按订单生产,企业按合同价收购粮食。目前,南浔区粮食订单生产面积达8.5万亩。
构建三级组织,推进公共化服务
在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中,南浔区不断完善农业服务体系,推进涉农服务公共化发展,加快先进技术推广示范,努力实现吨粮田建设目标。
一是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农技服务体系,深化责任农技推广制度。借助科研院所的人才资源优势,南浔区成立粮油产业联盟,构建“1+1+n”(一个专家团队+一个本土农技小组+若干个经营主体)的服务体系,确保每个粮食生产功能区有专家、农技指导员、乡镇责任农技员联系服务。今年,南浔区举办技术培训22期,受训人员达1830人次。
二是建立区域服务中心。在大虹桥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建立粮油产业公共服务中心。该中心集科技培训、气象信息、政策宣传、项目管理、质量监管、产品营销等服务于一体,农技人员或粮油产业联盟专家驻点指导,为大虹桥粮食生产功能区及周边农户提供服务。
三是建立社会化服务组织。鼓励粮油企业、种粮大户、农机大户牵头组建粮食生产合作社或其他形式的专业服务组织,在机耕、育秧、插种、植保、土肥、收割、烘干等粮食生产主要环节,推行社会化服务,保障粮食生产。目前已有各类粮食专业合作社25家。
强化质量监管,推进标准化生产
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内,南浔区通过统一服务、高产创建、质量监管等举措,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促进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三统一。
一是实行统一服务。在品种上,由合作社统一育秧和统一插种,以“浙粳88”、“秀水321”、“甬优12”、“甬优538”等水稻新品种为主。在植保上,采取“四统一”,即统一配、统一供、统一购、统一用,杜绝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全区已有18家专业化统防统治合作社在功能区内开展服务。在技术上,每个功能区确定1-2项主推技术,如水稻“五改”、轻型栽培等技术。
二是创建高产攻关田。2010年以来,全区共建立8个农业部高产万亩示范片、25个省级千亩高产创建示范方、56个百亩高产创建核心示范方,同时建立水稻绿色防控核心示范区1100亩。2012年全区高产创建示范片内平均单产达612公斤,比面上增产46公斤,增幅8.1%。其中亩产最高田块达910公斤,创全市单产之最。
三是强化质量监管。全区8个省级粮食生产功能区均为无公害稻米基地,其中大虹桥粮食生产功能区被认证为绿色稻米基地,其生产的华鑫康牌大米获湖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奖。全区已建立11个基层农产品检测室(点),稻米检测合格率已达100%。
完善服务设施,推进一体化运行
为推进粮食生产一体化运行,南浔区按照全产业链发展思路,通过完善服务设施,延伸粮食产业链。
一是工厂化育秧。全区建立水稻集中育秧中心5个,育秧连栋大棚4300平米、露地集中育秧基地60亩,集中育供秧能力2万亩以上。
二是机械化生产。加大高速插秧机、中型拖拉机、收割机等各类农业机械的配置力度,功能区内统一机耕、统一机插、统一机防、统一灌溉、统一收割等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目前,粮食生产功能区内水稻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0%以上,其中机耕、机收率达100%,机插率达50%以上。
三是粮食加工。通过完善粮食烘干、稻米加工等设施,开展统一收烘、统一加工等服务,使粮食生产功能区成为产加销一体化的先行区。目前已建成6个粮食烘干中心,稻谷烘干能力达10万吨以上。
发展循环产业,推进资源化利用
为确保粮食生产功能区稳粮增效,南浔区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内积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一是创新生态循环模式。结合当地的湖羊产业优势,南浔因地制宜推广生态循环模式。今年在大虹桥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启动建设了华金康万头生态湖羊场,实行农牧结合的生态高效农业新模式,通过秸秆养羊、羊肥还田,废弃物得到资源化利用。
二是优化种植模式。通过推广早稻—晚稻、小麦(油菜)—晚稻、稻菜轮作等种植模式,全年农作物复种指数达180%,力争粮食亩产比上一年提高40公斤以上。
三是减少面源污染。通过应用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减少化肥、农药等投入量和农业面源污染,提高粮食品质。目前,功能区内已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面积达27万亩次,推广农药减量控害增效技术10万亩,年节本增效50元/亩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