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峰
浙江省首个海峡两岸交流基地落户象山、象
山港大桥建成通车……2010年以来,象山县紧抓交通环境改变、区位优势凸现的大好机遇,全面加快推进农业“两区”建设,努力打造现代农业的升级版。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成大塘港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1个、现代农业示范区4个、农业精品园22个;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面积10.1万亩,其中完成标准化建设3.9万亩。去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98.3亿元,首次跃居全省各县(市、区)首位,粮食自给率从28%提高到44.1%。
规划引领 “四化”同步
做大做强现代农业龙型产业
在推进农业“两区”建设中,象山以工业理念发展现代农业,科学制订规划,系统推进,重视实效,夯实“两区”发展基础。
一是系统部署。该县把农业“两区”建设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加以谋划,科学布局,坚持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现代化“四化同步”,着力做大做强“7+1”(柑橘、杨梅、浙东白鹅、出口蔬菜和大黄鱼、梭子蟹、紫菜、南美白对虾)现代农业龙型产业,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切实提升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生态化、高效化水平。
二是科学规划。该县坚持规划先导,加快构筑“一区五园四基地”的总体布局,“一区”为大塘港现代农业先导区;“五园”为宁波水产种业园区、象山白鹅种业及产业园区、现代农业精品园区、象山国际水产物流园区、石浦水产加工园区二期;“四基地”为西沪港低碳健康养殖示范基地、高塘台湾石斑鱼工厂化养殖基地、宁波远洋渔业基地以及晓塘、高塘岛对台农业交流基地。力争到2015年,“一区五园四基地”面积达13.6万亩,建成标准化粮食生产功能区面积6万亩。
三是合力推进。该县每年安排2000万元专项资金以奖代补支持“两区”建设,同时统筹农业、国土、水利等部门资金,确保每年投入“两区”资金超亿元。此外,该县将“两区”建设任务纳入目标责任制考核,形成推进合力,确保“两区”建设取得实效。
机制创新 人才保障
推行“两区”建设的“象山模式”
海域使用权可抵押贷款、土地整村流转……该县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强化科技人才保障,最大程度激发内生动力,摸索出了一套“两区”建设的“象山模式”。
一是深化农村改革。针对农业融资难,该县在全省率先推行农村住房、渔船、海域使用权、大型农机具、林权等8项抵押贷款,贷款余额超10亿元。针对土地流转难,该县率先设立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规范土地、林地、养殖水域承包经营权等流转交易,至今累计交易488宗、金额达1.4亿元,同时在29个村推行整村流转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使土地变股权、农户当股东、收益有分红,全县土地流转率达67.2%,其中流转5年以上的占43.3%。针对“两区”项目建设用地不足问题,该县又开展海洋产权交易全国试点,率先尝试以建设用海使用权证换发国有土地使用权证。
二是创新科技兴农机制。该县重视与科研院校合作,大力引进推广原创技术。宁波石昌南美白对虾生态养殖精品园首创“虾—菜(瓜)”、“虾—草—鹅—鱼”生态循环轮作养殖模式,亩均节本增效1000元以上;实行设施养殖南美白对虾、石斑鱼、梭子蟹等,年亩产值可达10万元以上。至今全县推广应用11种生态高效循环模式、面积达3.5万亩。该县还在“两区”内率先建成3个区域化农机服务中心,使水稻生产实行全程机械化,水稻高产田不断涌现。目前,该县的超级稻机插率、最高亩产(874公斤)均居全省前列。
三是强化人才保障机制。为保障“两区”建设的人才需求,该县加强农业创业人才和服务人才队伍建设,鼓励工商业主、大学生等投身现代农业创业,引导传统种养大户向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转化,构建与“两区”建设相配套的人才结构;同时重视培养农村“乡土人才”,通过评选“农民首席专家”,并给予专项津贴,确保每村和主要特色产业均有1名以上实用技术带头人。
项目引导 科技支撑
力促两岸农业合作大发展
农业项目是“两区”建设的重头戏。在推进“两区”建设中,象山以项目招商促增量,深化对台农渔合作,大力提升“两区”的集约化水平。
一是狠抓农业大项目。象山十分注重引导社会工商资本投资现代农业发展,以项目引领“两区”建设。2010年以来,累计引进投资1000万元以上农业项目13个,投资额达45.6亿元。如引进投资30亿元建成的中国供销集团象山国际水产冷链物流园;浙商投资2.5亿元建成的宁波市最大的铁皮石斛育苗和种植基地;宁波三联公司投资1.5亿元建成的占地660亩的全省首家大型鲜切花基地和占地300亩的生态农庄。
二是深化两岸合作。依托浙台(象山石浦)经贸合作区,该县全方位扩大两岸精致农渔业合作,先后引进投资2亿元建成高塘岛台湾石斑鱼中转精养基地;投资1500万元建成全省首个兰花主题公园和台湾精致果园;引进台湾影响力最大的CAS优良农产品发展协会在象山设立大陆推广中心,逐步将优质农产品纳入CAS的管理营销体系。
三是强化基础设施。该县多渠道筹措资金,强化“两区”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提升装备水平,保障“两区”可持续发展。至今,累计投入资金4.8亿元,已建成温室、大棚等设施面积2.2万亩,改造标准化池塘3.3万亩,新建和修缮机耕路445公里、泵站321座,配备农机总动力达88.1万千瓦。
强化服务 完善保障
打造一流公共服务中心
在“两区”建设中,该县建立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公共服务体系。
一是打造公共服务中心。该县投资4100余万元建成一个集农业服务、农业经济、“智慧农业”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公共服务中心。该中心融农技指导、疫病防控、农产品安全监管、农民培训、信息服务等功能于一体,并开展农业融资担保、会计代理、农业政策性保险、项目咨询等社会化服务。
二是壮大农业服务组织。为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引领带动作用,该县积极扶持发展农机、测土配方施肥、统防统治等专业化服务组织,大力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至今,全县累计建成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9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574家、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25个,辐射带动和服务农户10.5万户。
三是建立多元化保障体系。为持续推进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建设,该县在全省率先建成基层数字化防汛防台体系。投资2600余万元建成全国首个渔船避风锚地;在全面建成150公里标准海塘的基础上,近年又投入7.5亿元新建改造标准海塘11.2公里,治理山塘565座、整治河道247公里。同时,加大财政补助,加强农业政策性保险,开展竹林、设施大棚政策性农业保险及南美白对虾等水产养殖互保,并通过其他政府性保险进行“以险养险”。目前农业政策性保险品种达19个,涵盖粮油、蔬菜、畜禽、林业、水产养殖等领域,年参保农户达5万户以上,累计理赔2530余万元,为参保户自缴保费的4.6倍,大大提升了农业抗风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