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两区之美

品种结构优化 高产技术集成

今年我省早稻亩产再次位居全国第一

  □通讯员 早贵 仁杯 傅丽 本报记者 葛勇进
  本报讯 日前,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今年全国各省早稻生产情况。2013年我省早稻生产实现面积、亩产、总产“三增”。其中,早稻播种面积172.2万亩,比上年增4.0%,扭转了连续多年下滑的局面;亩产415.3公斤,总产71.7万吨,同比分别增3.2%和7.3%。早稻亩产继2011年位居全国首位后,再次夺魁,比全国平均亩产高21.1公斤,比第二位的福建省高15.5公斤。“今年早稻亩产再次夺冠,需要许多条件配合,除了早稻生产期间天气适宜,光温充足外,还离不开政策扶持、高产技术应用到位等因素,但早稻品种优化到位是关键。”省种植业管理局专家如是说。
  良种优化到位,为早稻单产提升奠定了基础。近年来,我省组织实施水稻“0406”育种攻关和良种推广专项等,选育出一批符合生产和市场需求的早稻优良品种,通过新品种展示示范、现场考察观摩、发布主导品种等方式,加快了全省早稻品种结构优化,种植面积快速增加。今年,我省早稻高产创建示范片中所用品种大多为自主选育的“中早39”和“中嘉早17”等,其中,“中早39”的种植面积首次超过一直占主导地位的“金早47”。这些品种普通表现为熟期适中、抗逆性好、高产稳产,适合机插。通过高产示范片的带动,这两个品种已成为我省早稻的主导品种,面积逐年增加。今年这两个品种占到全省早稻种植面积的一半以上,为全省早稻增产奠定了基础。
  政策扶持到位,激发了农民创高产的积极性。今年我省出台的种粮大户直补、集中育秧补助、机插秧补助、水稻统防统治补助、水稻保险保费补助和储备粮订单早稻谷售粮奖励等政策,充分调动了农民特别是种粮大户种植早稻的积极性。特别是许多地方出台早稻高产竞赛奖励政策,更是激发了农民应用科技提高早稻单产的热情。而各地广泛开展早稻高产示范创建,带领农户学技术、用技术,又带动了早稻普遍增产。今年全省共建立8个部级早稻万亩片,43个省级早稻千亩示范片,面积达15万余亩。这些示范片平均亩产均达500公斤以上。
  技术推广到位,保障了丰产丰收。在早稻生产的关键时期、关键环节,各地农技部门加大对农民科技示范户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民应用科技促增产的能力。早稻旱育秧、集中育秧、机械化插秧和早播早栽促早熟等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应用到位,农机农艺结合、良种良法配套,促进了早稻早熟高产。据统计,今年全省推广早稻旱育秧39.3万亩,集中育秧55.66万亩,机械化插秧65.42万亩,早播早栽促增产技术应用52.34万亩。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