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胜 郑良燕
位于诸暨市赵家镇泉畈村的浙江金泉畈生态农牧有限公司,是一家年存栏生猪6000头、母猪978头的规模养殖场,每天产生猪粪尿、污水72吨左右,处理不好就会给环境带来污染。之前业主一直为此事烦心,然而自从诸暨市推广沼气建设后,帮助养殖场解决了这一难题。更让业主开心的是,以沼气为纽带,整个养殖场实施了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模式,沼气用于烧饭、发电等,沼液、沼渣则用作蔬菜和苗木的有机肥料,实现了畜禽排泄物生态循环利用。
小沼气,大产业。农村沼气建设的效益不仅仅在于点灯做饭,还在于它的“三沼”综合利用。以沼气为纽带的综合利用让农户走出了一条“高效养殖生肥——综合利用沼气——特色种植增收”的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据金泉畈生态农牧公司介绍,通过沼气建设,开展“三沼”综合利用,每年可减少20%左右的化肥、农药施用量,年节本增效近70万元。
近年来,我省大力发展沼气项目,积极推广“三沼”综合利用,有效促进了生态高效农业的发展。据统计,截至去年底,全省累计建成各类沼气工程1.7万处,池容161万立方米,推广沼气用户21万户,年可产沼气1.97亿立方米,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达68%,受益农户450多万户,促农增收1亿多元。
“三沼”综合利用范围扩大
“三沼”综合利用是沼气建设的核心,推广“三沼”综合利用是优化农村环境、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也是减少农药化肥施用量,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需要,更是节本增效、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
近年来,随着绿色环保理念的普及,人们对沼渣、沼液综合利用有了新的认识,自觉利用沼液喷施、浸种、追肥的农户日益增多,不仅有效提高了粮食和瓜果蔬菜的品质,还增加了农民收入,“三沼”综合利用深入民心。
一是沼气利用范围越来越广。沼气从单一的户用沼气池转变为联户沼气工程和集中供气工程,从生活用能转变为生活用能和生产用能相结合。沼气不仅用于农户烧饭、烧水,还用于仔猪保温、发电、点灯及取暖等。专用的沼气灶、沼气灯、沼气热水器等设施被广大沼气用户广泛接受。
二是沼肥利用面积越来越大。在沼气使用日益普及的同时,沼渣、沼液的使用范围和面积进一步扩大。沼肥不仅用于种植业,一些地方还逐步试点沼液养猪、养鱼、养珍珠等。
三是“三沼”利用的综合效益日益显现。沼气工程建设促进了养殖场排泄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实现养殖场污染物的零排放,改善了养殖场及周边环境;沼肥用作化肥、农药后,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促进了高效生态农业发展。
创新“三沼”综合利用技术
“三沼”综合利用作为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重要抓手,通过与种植业、养殖业有机结合,以菜促畜,以畜建沼,以沼促菜、促果、促畜,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增加了农业生产综合效益。
近年来,全省农能系统把“三沼”综合利用与地方主导产业相结合,与服务农民增收相结合,通过创新技术、试点示范等多种方式,探索出了一批以“猪—沼—果”、“猪—沼—菜”、“猪—沼—藕”等典型生态循环模式为主导的示范亮点,如东阳市的斯村农业特色园区、义乌市的顺旺养殖场等等,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明显。
与此同时,各地还根据农民群众的生活习惯以及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创新“三沼”综合使用技术和方法。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总结摸索出了多种沼液施用技术。沼液不仅用于浸种、大田追肥、叶面肥等,还用作水稻、茶叶、蔬菜等多种农作物的施肥。据统计,目前全省沼肥施用面积达88万亩,总量760万吨。
后续服务网络不断健全
为推动“三沼”综合利用的开展,各地还出台扶持政策,鼓励“三沼“综合利用服务网点建设,推进“三沼”综合利用产业化发展。
嘉兴市南湖区规定,区、镇财政对沼液池建设各补助40元/立方米,对辖区内成立的后续管理公司和沼液服务队添置设备按50%进行补助,促进沼液零排放和资源化利用。金华市则制定政策,对符合一定条件的规模养殖场配套的种植基地“三沼”综合利用灌溉施肥管网系统进行财政补助。
沼气物业服务网点的建设,促进了“三沼”综合利用技术的普及和可持续发展。截至目前,全省已建成各级沼气服务网点781个,都配备专门的进出料设备、沼气池检测工具和2-3名沼气物业服务人员,全省“三沼”综合利用后续服务网络不断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