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金茹
“两区”建设深入推进,浙江田野绿意更浓。今天,全省农业“两区”建设现场会在象山召开。回望近三年的“两区”建设历程,有汗水、有智慧、更有信心。
2010年,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作出了在全省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的重大决策部署。去年11月,省委、省政府又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十二五”期间要把“两区”作为浙江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主平台、主阵地和主抓手,着力全面提升现代农业发展层次。近三年来,经过各级各部门的不懈努力,浙江各地构建起了以制度、科技、人才为支撑的农业“两区”大平台,引入工业理念,集聚资源要素,创新体制机制,持续加大力度,层层狠抓落实,通过提供政策和服务,将人、财、物等农业生产要素都集聚在了一起。实践证明,自农业“两区”建设以来,粮食生产功能区有效地保障了粮食安全,现代农业园区高产高效示范效应明显,走出了一条极具浙江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201.75亿元
2012年以来,省级以上粮食生产功能区新增投入16.31亿元,其中省级以上财政投入7.93亿元;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新增投入65.53亿元,其中省财政整合投入10.86亿元,各类业主投入43.48亿元。财政投入为引导、工商资本为主体、其他资本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充满活力。截至今年7月底,各地累计投入“两区”建设资金达201.75亿元。
414个
各地加快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全省已建成414个。农业“两区”“专家团队+农技指导员+科技示范户”的农技推广机制基本建立,“3+X”基层农业公共服务和“1+N”社会化延伸服务体系建设得到深化,为农民提供优质低价生产经营服务的能力显著提升。累计组建粮食专业合作社等服务组织2629家,流转耕地面积126.92万亩,建设水稻育供秧中心236个,稻谷烘干中心309个,开展水稻育供秧、机插、统防统治等社会化服务面积708.37万亩。
1308家
“两区”以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为重点,大力培育引进新型主体,全省农业“两区”内已有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30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200多家,农业创业大学毕业生1000多名,“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生产基地)”的组织化生产更加普及,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协调发展,涌现出依托国企运营、统筹城乡发展的“吴兴八里店模式”,依托民间资本、以农业综合体为引擎的“象山大塘港模式”等多种成功典型。
15个
各地积极探索创新,努力构建“两区”建设、管理和经营新机制,全省已累计建立现代农业综合区管委会(指挥部)15个,政府投资公司10个。省农业“两区办”全面推进“两区”上图入库工作,提高“两区”信息化、动态化和可视化管理水平,指导与督促各地建立“两区”管护制度。2012年10月,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印发浙江省粮食生产功能区保护办法的通知》,在政策法律层面强化了粮食生产功能区的建设、管理和保护。
1317个
省“两区办”组织财政、水利、农业、林业、渔业等部门,完善“两区”建设动态评价机制,加强园区创建考核验收,提升园区建设质量和进度。2012年以来,新建粮食生产功能区1317个、面积112.81万亩,新建现代农业综合区18个、省级主导产业示范区41个、特色农业精品园122个,“两区”推进速度明显加快。
963.65公斤
“两区”建设有力推进了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发展,大大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综合生产能力。通过考核的358.6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粮食产量比面上提高7.3%。2012年宁波鄞州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内的单季晚稻高产创建百亩示范方平均亩产963.65公斤,最高一块 1.196亩,亩产达到1014.3公斤,创我国水稻亩产新纪录。通过考核的21个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2012年产值达到73.24亿元,经济效益平均比周边高出20%以上。
10528.62千米
通过“两区”建设,农田道路、渠道、电网等基础设施得到全面改造提升,钢架大棚、喷微灌、温湿调控等先进设施装备得到广泛应用,农业抵御自然灾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大增强。截至今年8月份,全省粮食生产功能区累计新建和修复排灌渠道10528.62千米;现代农业园区建造蓄水池192.37万立方米,沟渠6734.51千米,保鲜冷库36.18万立方米,喷滴灌应用面积46.59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