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袁卫 通讯员 彭启龙
稻花飘香、鱼鲜蟹美、果香浓郁、风景宜人……徜徉在湖州市吴兴区的土地上,比“帆影浮天际、波光碧水濛”的太湖风光更迷人的,是当地现代农业蓬勃发展的动人景象。
这里是我省第一个新农村建设体制创新试验区,也是2012年全省农业“两区”建设现场会主要示范点的所在地,亦是全省9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之一,更是我省唯一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县。
是什么,让原本杂乱无章、零星分布的水田,变成了一个个连片万亩、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的现代农业园区?是什么,让资源优势并不明显的吴兴,从“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湖州大地上脱颖而出,一跃成为全省示范乃至全国试点?“是农业‘两区’建设,让吴兴的土地焕发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吴兴区农林发展局局长施国强一语道破“天机”。
示范点更进一步
说起吴兴区的农业,就不能不提八里店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去年5月,全省农业“两区”建设现场会在湖州召开,这里是一个重要的现场参观点。功能齐全的公共服务中心、由全国种粮售粮先进工作者孙梅金掌舵的尹家圩粮油植保农机专业合作社、按“企业+合作社+市场”模式组建的丰溢特种水产养殖精品园、在种子种苗研发推广上屡获突破的金农瓜果蔬菜种子种苗繁育中心……虽然离现场会召开已过去一年多了,但这里的现代农业发展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不久前,记者再次来到尹家圩粮油植保农机专业合作社。我们发现,合作社理事长孙梅金脸上的笑容更灿烂了,“快来看看,我新买的植保专用直升机!”老孙迫不及待地把记者拉到了库房,那里的中央位置,威风凛凛地停着一架1米多高、3米多宽的植保专用直升机。“可别小看了这家伙,它给1亩稻田喷药,只需2分钟!”老孙不无得意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前,他给合作社的2000多亩水田喷药全靠需3人操作的喷雾器,合作社的7台喷雾器全部开动,打一次药需要4天时间。现在用上了植保专用直升机,两天时间就轻松搞定了。每次喷药,光人工费就能省下近万元。“全程机械化、统防统治的粮食生产方式被越来越多的农民认可,我们合作社的业务也越来越多。”孙梅金告诉记者,今年,合作社在继续扩大种植面积的基础上,应对周边农户的需求,加大了种粮社会化服务力度。今年3月,合作社斥资60多万元,新购了一架植保专用直升机、2台拖拉机和2台插秧机,至此,合作社的农机具总价值已逾400万元,服务能力达3万多亩。
设施更先进、生产更高效、服务更到位。尹家圩粮油植保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提升发展是整个八里店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提升发展的缩影。记者了解到,通过3年建设,吴兴区按照“生产和休闲观光相结合、生产与市场相结合、生产与文化相结合、统一品牌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思路,创新了统一规划布局、统一设施建设、统一格式管理、统一配套服务、统一文化品牌的建设模式,八里店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已初步形成了“1320”发展格局,即:一个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里,有粮食生产、瓜果蔬菜、特种水产等3个万亩主导产业示范区和20个高标准特色农业示范基地。显而易见,一年多来,八里店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在去年的高起点上,又实现了大跨越。
闪光点更显优势
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撑。从与浙江大学合作共建新农村,到首创“1+1+N”的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农技推广联盟,农业科技服务一直是湖州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闪光点。时隔一年后再访吴兴区,记者发现,在农业“两区”建设的深入推进中,这个闪光点更显优势。
走进位于八里店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内的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只要看看展示大厅、服务大厅、专用实验检测室、培训教师室、首席专家办公室、对外办公服务接待窗口、专用农产品检测室等齐全的设施,就可以想象其服务功能之强大、服务内容之广泛。在服务中心采访期间,记者见到不少农民带着水稻植株和染病瓜果前来咨询。农民仔细询问,专家耐心讲解,有把握的当场解决,没把握的直接起身去基地诊断……这一幕,让记者感觉像是来到了科技下乡服务的活动现场。
采访期间,记者还在八里店镇移沿山庄的棚架梨示范园里偶遇了吴兴区科技特派员施星仁,他正在现场讲解梨果的采收要点和后期管理技术。施星仁的身边,围了一群种植大户,有八里店镇的,也有其他乡镇的,有的还是从南浔、长兴等地赶过来的。施星仁说,他的很多技术,是从浙江大学特聘专家滕元文教授那里学来的。
这种“教一个、带一片”的做法,就是“1+1+N”新型农技推广联盟体系,即1个教授专家团队,加1个本地农技推广小组,加若干个农业经营主体。据了解,为了增强示范效应,吴兴区还结合“1+1+N”新型农技推广联盟体系,探索建立“教授基地+示范园区+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的新模式,为农民参观学习提供了样本,试学试种提供了保障。目前,综合区内已组建了桃梨、蔬菜、水稻、玉米、特种水产等5个产业分联盟,聘请了6名专家教授和12名区及乡镇责任农技人员进行全程服务指导。各产业联盟以建设现代农业新品种的研发试验地、新产品的引进集聚地和新成果的转化推广基地为目标,在给农民提供贴心技术服务的同时,加大新品种引种、试种、繁种和推广力度,指导建设了金农果蔬、丰溢黄颡鱼、浙北特种水产、丰盛沼虾等4个种子种苗引繁推广中心,已引进培育和试验新品种225个,增强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为加大科技服务的力度和广度,吴兴区还在综合区开展了“智慧农业”建设试点,建设了集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多媒体展示指挥监控、农业生产智能控制、农技首席专家技术实时指导、农产品电子商务等于一体的信息化平台;针对粮食生产和原有农业经营方式效益不高的实际,吴兴区以农业经营体系创新为方向,加强了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的推广和应用,探索形成了“玉米—湖羊”、“稻—鳖共养”、“稻—蟹共生”、瓜果立体种植等新型农作模式,金农瓜果、明锋湖羊等一批“千斤粮、万元田”的生态高效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
施国强表示,吴兴区的目标是:以农业公共服务为基础,现代农业产学研联盟为依托,农业信息化平台为支撑,建设全方位、全程化和全天候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从而助推现代农业大提升、大发展。(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增收点更具潜力
7625万元,是去年八里店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内农民的收入增加值,平均到区里的16649位农民头上,近4580元。
谁说农业是不来钱的产业?谁说农村无工不富?在吴兴区农林发展局办公室副主任胡亮的桌上,有一份综合区建设成效的材料,上面的一个个数字,无声地驳斥了这种论断:2012年,综合区内的特种水产养殖产业亩产值达13213元,亩均收益为6097元;水果精品园的平均亩产值为17490元,亩均收益为8763元;园区内的休闲观光产业总值达1500万元,净收益250万元以上。
记者了解到,通过现代农业综合区建设,八里店镇移沿山、永福、尹家圩等行政村里粮食生产、瓜果蔬菜和特种水产三大产业的亩产值、亩收益、总产值和总收益都得到了显著提高,平均亩产值由3462元提高到9002元,是之前的3.6倍;亩收益由1559元提高到4151元,是之前的3.7倍;总产值由5835万元提高到2.2亿多元,是之前的4.8倍;总收益由2628万元提高到上亿元,是之前的4.9倍……“这只是经济效益,现代农业综合区的建设,还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胡亮介绍说,综合区的建设和生产为当地农民提供了1500余个就业岗位,通过在家门口就业,当地农民每年新增的工资性收入就超过1100万元;在综合区的示范带动下,综合区周边上万农户边学边干,发展了近6万亩农业生产基地;同时,随着绿色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灌溉等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农药和化肥的减少量数以吨计,不仅节本增收,还保护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