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后”是带着粮票来上学;“70后”是带着教材来上学;“80后”是带着零花钱来上学;“90后”带什么来上学?
《武汉晚报》近日的一篇报道显示,“90后”是带着酒量来上学的。其中“翘楚”是一位武汉商贸职业学院17岁的女学生,她说高考后姑妈建议她练一练酒量,目前她的酒量已是四两白酒。她说作为女生有点酒量有好处,“大学聚会比较多,免不了就要喝酒,练了酒量之后,不会出洋相,一来可以应酬大学里的社交,二来可以保护自己。”还有,考虑到以后就业也算个优势,“可以拓宽人际关系”。
女生,17岁,白酒,四两……不会喝酒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
按照正常逻辑,17岁还是花季,知道暗恋,知道打网游,知道郭敬明,再多了,知道个ladygaga,如此而已。花季少女喝四两酒自保,喝四两酒打通人际关系,这在以前都是奇闻,但是,它偏偏就发生了。
新闻很奇葩,那追究起来,是谁之过呢?我们说一切早熟,大部分时候都是旁观者的“殷切希望”。以这则新闻为例,这位少女的价值观教育中,我们一没看到她父母的影子,二没看到她老师的教导。倒是她的姑妈成了最关键的人生导师。在姑妈的眼中,酒量成为日后发展的重要砝码,照她的逻辑,酒量越大就越有发展,只有喝到位,才能搏出位。当然,这位姑妈似乎也是好意,她觉得酒量如武功,走入社会如行走江湖,经验值越大越能保护自己。但是她忘了一点,求学之路不用杀出一条血路,靠拳脚闯江湖,迟早要在拳脚上吃亏,所谓淹死的都是会游泳的。
再想想,我们也怪不得孩子的姑妈。在很多时候,酒场不正是代表了交际场、关系场、话语圈和人脉圈吗?感情要靠酒量来联络,事情要靠酒量来落实,未来要靠酒量来打拼,“带着酒量上学”固然是个案,但是其中有多少纠结多少不忍,除了当事人,估计很难为外人道了。
(摘自《每日新报》张磊/文2013年8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