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米贵一点没关系,就是怕不安全。”无论在各大超市,还是在农贸市场,现在不少市民购买大米时,更多会选择绿色无公害大米。而大米“绿”不“绿”,关键看“生产车间”,尤其是田间的“第一生产车间”。
为从生产源头保障大米安全生产,近年来,台州市椒江区以强化宣传培训、抓好样板示范、实施规范管理三个重点为切入口,启动了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的创建工作,通过政策、科技、机制三大支撑,进一步健全病虫监测预警体系、完善应急防控体系、构建社会化服务体系三大体系,扎实推进现代植保建设。几年过去了,基地创建带来了什么?下一步如何做得更好,让“第一生产车间”真正“绿”意盎然?
大米“第一生产车间”更“绿”了
“到目前为止,我们合作社只打了1次药,晚稻收割前只要再打1次药就行了。”在椒江区葭沚街道西山片中村的稻田里,村党支部书记、椒江区绿安植保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林春郎看着长势十分喜人的稻苗说不出有多高兴。
据了解,该区葭沚街道西山片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是农业部单季稻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也是该区首批认定的粮食生产功能区。目前,该核心示范区共有面积750亩,种植品种为“甬优17号”,辐射示范面积10320亩。其中,核心示范区设绿色防控区、常规防治区和对照区,并分别在这3个区域内各选择3块有代表性田块,其它处理各1丘,共10丘,在每次防治前后,开展定点不定期调查,及时掌握病虫发生动态。
笔者在示范区田边看到,与别的地方明显不同的是,这里安装了太阳能杀虫灯,投放了二化螟、大螟、稻纵卷叶螟等的性诱剂。更为与众不同的是,田埂种植芝麻、黄豆等经济作物,田边还留有香根草,这创造了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生态环境条件。
“这种香根草,螟虫吃了以后,不能繁殖后代。”葭沚街道农技员何招德解释,香根草植株挥发物对水稻螟虫的雌蛾有较强的诱集作用,而其植株含有杀虫活性成分,能使水稻螟虫不能完成生活史,从而减轻虫害发生,降低农药使用量,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水稻的产量。
不仅仅如此,这里还采用防虫网覆盖进行育秧,同时采用“氮肥总量控制、氮肥分阶段调控、增施磷钾肥及适时搁田控苗”的水稻“三控”施肥技术实施生态调控,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环境友好型农药。
统防统治结合绿色防控种粮更轻松
“6年前,我们村种粮食都是一家一户分散种植,从育秧到插秧再到打药等田间管理,最后到收割,每一件农活让村民分心、分力,而现在呢?农户只要在家晒晒谷就可以了。”在位于椒江区三甲街道坚决村、优良村的农业部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示范区里,坚决村神农粮食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丁仁祝介绍,村里现在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青壮年农民或去厂里打工或从事经商办厂,种粮的大多是那些中老年村民,新的统防统治技术让这些村民彻底地从农田中解放出来,可以安心地从事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生产或服务。
据统计,该示范区示范面积1120亩,涉及到坚决村神农粮食专业合作社、优良村金良粮食专业合作社农户1068户。示范区实行“五统一”服务:统一机耕整地、统一育秧机插、统一肥水管理、统一病虫防治、统一机械收割。在病虫防治上又实施五个“统一”:统一组织指挥、统一防治人员、统一防治药械、统一防治时间、统一防治配方。同时,建立病虫发生档案、病虫防治档案、农药进出台账、药械使用保养维修台账等,重点推广氯虫苯甲酰胺等防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苯醚甲环唑·丙环唑防治纹枯病,吡蚜酮、噻嗪酮防治稻飞虱等减量控害增效技术。
长期以来,对于许多农户包括种粮大户来说,防治病虫害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这是因为农民“各自为政”,各家各户分散防治的作业方式,加上农民自身缺乏作物病虫防控知识,不能根据田间虫口密度等防控指标进行科学防治,缺乏统筹性和预防性,今天王家除虫,明天害虫飞到张家田里的状况时有发生,不仅防治效果差,而且容易引发病虫抗药性,增加防治难度和用药次数、用药量,给粮食安全生产带来不利影响。
目前,椒江全区从事农作物病虫统防统治的各类植保服务组织32家,拥有机手454人,背负式机动喷雾机175台,担架高压喷雾机120台,服务农户4908户,其中大户137户,散户4771户,2012年水稻病虫统防统治服务面积达3.52万亩,占全区水稻面积46.2%,统防统治技术与绿色防控技术的有机融合,确保水稻绿色生产的顺利推进。
绿色水稻生产方式让农民真正受益
“要让农民确实受益,他们才会更容易接受绿色安全的种植方式。”在采访中,我们真切地感到,无论是生态调控,还是生物防治,或者物理防治和科学用药等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关键在于让广大农民看到绿色防控技术带来的真金白银。事实上,经过多年的推广应用,病虫统防统治、绿色防控技术已在控制重大病虫害发生上发挥了显著的作用。以去年为例,椒江区在晚稻病虫总体发生较重的情况下,绿色防控区仅应急化学防治了2次,且总体防控效果优于常规防治区和农户自防区。正常情况下,绿色防控区全季仅用药2次,分别比区内外常规防治区、农民自防区减少4次和5次。绿色防控区亩均农药使用量为37克,分别比区内常规防治区、区外常规防治区、农户自防区减少82.2%、82.7%和87.4%。另外,绿色防控区亩均人工、燃油费为25.2元,分别比区内常规防治区、区外常规防治区、农户自防区减少76%、70.5%和79.4%,进而实现了用药次数、农药用量、农药使用工本“三减”目标。
更为重要的是,绿色防控技术实现了粮食产量、效益和天敌“三增”效应。据测产,绿色防控区平均亩产分别比区外常规防治区、农户自防区、区内不防治区(对照区)增产9.5%、19.6%和120.6%。绿色防控区与区外常规防治区相比,亩节省药本2.3元、节省工本60.3元、增加产值165.59元,减去绿色防控产品亩均成本84.4元,亩净增经济效益143.79元。绿色防控区平均百丛蜘蛛272头,分别比区内常规防治区、区外常规稻防治区、农民自防区依次增加43.9%、92.9%和76.6%。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统筹推进柑橘、蔬菜、水稻等5个区级绿色防控示范区建设。”该区农业部门负责人表示。
陈道平 尹学兴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