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琳
本报讯 8月中旬的一天,记者在出差途中接到一个来自永嘉的读者来电,话语中难掩急切的心情:“我看了你们关于家庭农场的系列报道,也想办一个家庭农场,可我有一些困惑和疑虑,你们能不能帮帮我?”几天之后,记者赶赴永嘉,见到了这位来电读者卢智源。
一见到记者,卢智源便开了话匣子。原来,本报近期刊登的一组“走近家庭农场”系列报道吸引了卢智源的注意,家庭农场在浙江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的态势撩拨了他的心弦。“我一看到报道,就给在美国的姑妈打了电话,她也很支持我。”卢智源说。
卢智源的姑妈名叫卢银秋,十几年前移民美国,现定居在美国纽约。“姑妈是经商的,生意做得很大,是登喜路集团的全球总代理。”卢智源说,从永嘉乡村走出去的卢银秋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所以在经商的同时,她在纽约州也经营着一个不小的农场。听说浙江的家庭农场如今蓬勃发展,再加上对家乡的思念,卢银秋有意投资500万美元,让卢智源在永嘉也办一个家庭农场。
虽然有了姑妈的财力支持,但卢智源心里还是没底,“我最担心的是建农场后农业生产设施用地批不下来。如果我办起了家庭农场,之后该怎么发展下去?”卢智源的担心不无道理。据永嘉县农办(县农业局)总工程师戴成新介绍,永嘉县90%以上的土地都属于基本农田保护区,根据现有的法律法规,新的农业生产设施用地难以审批下来。记者在“走近家庭农场”系列报道采访过程中,也有不少家庭农场主反映了这一问题。
在当地人眼里,卢智源是个“很会折腾的人”。2007年,他办了一家农家乐,效益不错。在经营农家乐的同时,他不断地在思考如何向生态农业、观光农业转型发展。“走近家庭农场”的报道,让卢智源感觉找到了方向。目前,卢智源投资100多万元,在枫林镇垟山头村承包了200亩的荒滩林地,准备种上各种水果、苗木、花卉,原打算办一家休闲观光型的家庭农场。如今这片承包地还空闲着,卢智源也没有去工商部门登记注册,他说:“我不敢办啊。兴办休闲观光农场势必要建一些游乐设施,虽有姑妈的投资,资金完全没有问题,我也有能力把它经营好。但如果农业设施用地批不下来,配套的地面建筑物还怎么建?”
现实让这位满怀激情的创业者止步不前,他的家庭农场梦该如何实现?他期待高人指点……
记者从省农业厅经管处了解到,目前我省还没有专门针对家庭农场的政策,根据现有的法律法规,新的农业设施用地的确很难审批,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还得寄希望于出台家庭农场的相关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