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从“率先探路”到“升级发展”的诸暨范本

全省农业“两区”建设现场会回眸(一)

  □本报记者 陈鎏琰 通讯员 孟秀飞 蒋仕杰
  今年上半年,诸暨新建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创建点3个,完成8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的验收准备工作,全面启动3.61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和8.12万亩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
  2010年,省委、省政府作出加快建设农业“两区”的重大决策,决定将建设“两区”作为“十二五”时期我省现代农业建设的主抓手、主平台、主阵地。敢为人先的诸暨人抓住机遇,快速发展,坚持以工业的理念抓农业,以项目的形式抓建设,加快推进传统农业向高效生态农业转型。也正因为如此,诸暨成为我省首个农业“两区”现场会所在地,生机勃勃的发展景象让人记忆犹新。
  近日记者重访诸暨,欣喜地看到,几年来诸暨始终以先行者的姿态,在“两区”建设的道路上开拓出了属于自己的广阔天地。
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8月12日清晨4点半,詹正锋就早早地起床了,准备给秧苗打药水。
  在诸暨山下湖,种粮大户詹正锋的名气可不是一般地大。2009年,他的800亩承包田全部实现机械化作业。“特别是近3年,政府对粮食功能区内机械化种粮的补贴政策加大,我每年投入农业机械的钱将近20万元!”詹正锋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今年新添了一台大型收割机,一台重型拖拉机、两台手扶式插秧机和两台植保机,总共花了17.5万元,国家补贴近8万元,下半年他打算继续添置两台烘干机。
  詹正锋说,随着国家粮食政策的调整、最低收购价的出台和农业税的取消,特别是我省对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的政策倾斜,现在农民种粮也成了一条致富的好路径。“我现在更加坚定要多种粮、种好粮。”詹正锋自信满满地说道。“诸暨是先行者,怎么把‘两区’之路走得更顺,是我们一直关注和研究的问题。”诸暨市农业局局长孟志康说,近年来,在粮食生产功能区里,诸暨市一手抓粮食高产技术普及化,一手抓高效农业规模化,实现了增粮、增效双丰收,真正让政府手中有粮,让农民兜里有钱。
  2010年以来,诸暨积极创造条件,引导政策、资源、力量、技术等要素向功能区建设集中倾斜,以农业“1+6”政策体系为基础,制订出台《一产政策实施细则》,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同时整合水利、交通、农业综合开发等部门资源,突出扶持重点,争取资金,集中加大投入,为农业“两区”项目建设提供保障。到2012年底,已建成79个、4.71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12个粮食生产功能区通过省级验收认定。“技术和农业机械推广是‘两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孟志康说,近年来诸暨市推广水稻主导品种面积27.5万亩,功能区内良种覆盖率达100%。2012年全市新增土地流转面积1.9万亩,并总结推广王家井新南、东和十里坪、安华三联等社会化服务组织模式,大力提升亩产水平和经营效益。
现代农业园区蓬勃发展
  前不久,诸暨枫桥镇的浙江永宁弟兄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刚在基地“弟兄农庄”扩建了沼气池。“弟兄农庄”是一个常年存栏1万头、年销售2万头生猪的现代化生态养猪场。建立猪场的同时,农庄投资270万元建设大型沼气池项目,同时配套建千亩机械化育秧基地、设施大棚蔬菜基地、提子园、水产养殖基地、花木基地和农家乐等。猪场每年产生的3000多吨有机肥、2万多吨沼液,被运输到果蔬基地,改善土壤环境、优化土壤结构,减少了化肥成本,而且保证了农产品的安全。“这种猪、沼、菜的模式,每年可节本增收35万元,其中水产养殖可节约饲料费10万元,蔬菜、果园、花木和稻田可节约复合肥费用25万元。”永宁公司总经理楼建华笑着告诉记者。
  说起这两年农业“两区”带给他的变化,这位一脸朴实的老板就打开了话匣子,滔滔不绝。楼建华告诉记者,这些变化最主要就是体现在政策、资金和科技扶持上,特别是科技支撑日趋增强,“今年我们已投资2000万元建成了智能玻璃温室,设有露水收集装置、外遮阳装置,夏天可降低温室内的光照强度和温度,冬季可保温,为作物提供优良的生长条件。”“事实上,由于我们对于农业‘两区’投入关注力度不断增大,也使得越来越多的工商业主将投资目光转移到了农业。”孟志康告诉记者,从2011年以来,诸暨有1194个农业投资项目进驻“两区”,投资总额达到6.74亿元。
农业深加工如火如荼
  走进位于诸暨市农业深加工园区的浙江茂阳农产品配送有限公司,记者发现,整个公司就是一个超级食品加工厂,菜品就如零件一样被流水线加工出来。
  在公司的切配间,工人按下机器电钮,蔬菜就自动完成了清洗、消毒、农残检测三个步骤,然后经传输带送入切菜间。而在切菜间里,一台价值12万元的削土豆机每小时能切1250公斤土豆丝,一台切肉机每小时能切100公斤大排。烹饪间里,两只全自动锅正在烹饪鱼和鸡腿。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一只锅每小时能油煎500公斤大排或鸡腿。炒菜也是自动的,工人只要摇动手把,炒锅就会上、下、左、右转动。烧饭的机器是最贵的,一台就花了630万元,不过却物有所值。茂阳集团总经理陈栋铭告诉记者,如今“茂阳”配送的食堂已有上千家,最高峰时配送数量达到22万份,“一年销售5亿元没问题!”陈栋铭自豪地说。
  那作为一个农业加工企业,“两区”建设又为它带来了什么变化呢?“农业‘两区’如同在源头上为我们加了一道保障锁。”陈栋铭告诉记者,作为农业加工企业,最担心的就是原材料供应和质量安全得不到保障,不过随着诸暨农业“两区”的发展,“茂阳”的担心正逐渐消失。
  自农业“两区”建设开始后,诸暨市专门出台文件明确各级管理责任、检测任务和工作重点,组织技术培训,提高检测人员业务水平。同时抓质量认证,鼓励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开展农产品质量认证,发展壮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产业,2012年诸暨“两区”内新增无公害农产品12个、绿色食品3个,通过“三品”认证产地面积达2.9万亩。
  如今,考虑到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茂阳”又在“两区”内建起了蔬菜生产园区,统一供种、统一植保、统一收购。陈栋铭说,在园区内通过统一管理,极大地保证了农产品的供应和质量安全,也保证了农民的收益。在茂阳公司的蔬菜基地,农户周大庆包了10多个大棚搞种植,一个大棚一年能替他挣1万多元。
  “农业深加工园是‘两区’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两区’的产业链延伸。”孟志康表示,近年来诸暨狠抓园区的农业深加工项目,目前已有10个农产品深加工项目落地,4个项目已建成投产。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