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金国栋
本报讯 在桐乡市石门镇,姚洪根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红人”。因为他创出了一种利用蝇蛆使猪粪变废为宝的生态养殖模式,获得了国家环保部的高度肯定。日前,他又发明了一种新的病死畜禽生态化处理方式——病死畜禽生态处理线,并申请了国家专利。
8月21日下午,记者来到桐乡市石门镇同润现代农业科技专业合作社。“我们已经是第二次见面了,上个月我们见面时,我还没有底气介绍这项新发明,现在试验成功了。”该合作社理事长姚洪根一见到记者就显得很兴奋。
随后,姚洪根就带领记者参观他的车间。他说,新发明的病死畜禽生态处理线在处理过程中,不产生废水、废渣、废气,真正实现了零污染、零排放,有效解决了传统无害化处理过程中存在二次污染的弊端。
记者在一个密闭的车间内看到,工人将几十头病死猪投放至机器内,然后按下按钮。“虽然外面没动静,里面却是高温炙烤啊。”姚洪根说,机器内部温度高达140℃,而且不断地翻滚、粉碎,经过3.5小时处理后的病死畜禽,再添加菌种等辅料后,便成为了蝇蛆的饲料,通过微生物和蝇蛆的生物处理,最终就能收获蝇蛆和有机肥。其中,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废渣、废液都可以用作蝇蛆生长的饲料,而废气则通过管道输送到菌种培养池,既促进菌种的生长,也杜绝了废气的外泄。
姚洪根介绍,100公斤病死畜禽经过该模式处理,可生产蝇蛆24至27公斤,是普通猪粪养蛆的3倍左右。不仅实现了环境零污染,更能变废为宝,使资源利用最大化,形成了良性循环。
姚洪根告诉记者,待项目全部建成后,按照每平方米可处理病死畜禽50公斤、每天可处理20吨病死畜禽来算,可满足桐乡全市范围内的养殖户处理需求。据预测,该条生产线年可处理病死畜禽2400吨,生产蝇蛆624吨,有机肥1920吨。按照鲜蛆每吨3000元、有机肥每吨500元计算,年产值可达到280余万元。
桐乡市农经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该无害化处理病死畜禽方法是全国首创,此举既解决了病死畜禽处理难的问题,又延伸了生态循环种养殖产业链,形成了“工程蝇育虫——病死畜禽养蛆——蛆喂鸡、鸭、特种水产——有机肥还田”的生态循环种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