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教育

如何让宝宝开心入园,听听幼儿园老师们的经验

  对于9月份要读幼儿园小班、托班的孩子家长来说,这绝对是一个冗长而焦虑的暑假。一个习惯六个大人围着转的小宝宝,到了集体新环境,能适应吗?会不会哭着找妈妈?能吃好饭吗?午睡会顺利吗?和小朋友交往会有问题吗?只要和孩子有关,全成了家长担心的话题。
  7月初至8月末,是幼儿园老师家访的时间。老师们在家访中发现了哪些问题?哪些习惯需要抓紧培养?让我们来听听幼儿园老师有哪些经验可分享吧。
开学前
  多了解孩子,多和老师沟通
  杭州京都实验幼托园的戴维勤老师带过多年的小班和托班,每年家访一圈,她都有一个感触:相比孩子,家长更焦虑。现在一个比较普遍的情况是孩子的自理能力不强,家长呵护太多。
  杭州胜利瑞丰幼儿园的陈波老师也在家访中发现,不少孩子仍习惯用奶瓶喝奶,“其实27个月左右,就要学习使用杯子了。”陈老师还发现,现在挑食的孩子比较普遍,大部分都爱吃肉,不爱吃蔬菜。另外,孩子平时祖辈带的占大多数。“祖辈带孩子难免会比较宠,所以我们希望家长和孩子多玩玩,有互动,特别是晚上的时间,家长下班回来可以和孩子做做游戏、讲讲故事,哪怕一个小时、半个小时也好。”“家长多了解自己的孩子,和老师沟通就能尽可能地细,这样也能让老师多了解孩子,为入园做准备。”陈波说,了解孩子的个性、兴趣爱好,能更好地因人施教,比如孩子喜欢画画,就可以在入园后多给展示机会,孩子如果内向,会注意培养他和同伴交往的能力,而了解孩子的生活习惯,就能在发现问题后更好地进行家校沟通。
  调整孩子的生活作息
“暑假里最重要的是,尽可能让孩子的生活节奏和幼儿园的作息接近。”戴维勤说,比如幼儿园一般上午九点半左右有点心,十一点左右有午餐,十二点到下午两点半左右午睡,下午三点左右有一顿点心。
  “让孩子保持与幼儿园一致的生活习惯,孩子开学后能很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节奏。”戴老师分享了一些小窍门,比如午睡时间,不管孩子睡不睡,家长要营造一个温馨、安静的氛围,不管孩子怎么闹怎么吵,要传达一种“妈妈很累了,现在是休息时间”的情绪。如果孩子在这个时间段入睡了,哪怕只有十分钟,也要给他一个大大的表扬,鼓励他。
  戴老师说,幼儿园一般在活动的间歇或孩子有需要时会提醒孩子喝水。在暑假,家长千万不要让各种冷饮和饮料代替白开水的“地位”。另外,“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视神经发育还不完善,每天看电视、玩电脑的时间与次数要有所控制,每次20-30分钟就应该休息。”戴老师提醒,要注意孩子看电视的内容,家长最好能有目的地一起看。
开学后
开学后,如何让孩子更快更好地适应?家长该怎么做?老师们总结了“五要”和“五忌”。
  要“走路回家”
  家长在接孩子时,要坚持让孩子自己走路回家。一方面,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完全能够做到自己走路回家,另一方面,这也是给孩子一种“他已经长大了”的心理暗示,有利于孩子心理的成熟。
  要“保持平静”
  孩子刚入园时有种种不太适应的表现,这是正常的。家长接孩子回家后,要尽量保持家中平静的氛围,不要过分关注孩子入园的问题,这容易造成孩子的紧张情绪。
  要“分享快乐”
  孩子来到陌生的环境,会有些心理压力,给孩子减压的最好办法是缓解孩子紧张的心理。孩子回到家后,家长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回忆幼儿园一天的快乐。
  比如问他,你认识哪个小伙伴了?老师带你们做哪些好玩的游戏了?家长要平静并略带羡慕地与孩子分享快乐,这能让孩子建立良好的情绪体验。
  要“主动沟通”
  帮助孩子尽快适应新环境,家长要主动与孩子沟通。聊一聊幼儿园的生活,谈一谈新朋友,给孩子讲他喜欢听的故事,陪孩子玩好玩的游戏。
  要“积极配合”
  幼儿园生活与家庭生活有许多不同之处,家长要主动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游戏及学习情况,了解幼儿园对孩子的要求,主动配合幼儿园。
  忌“甜水等待”
  不少家长在接孩子时拿着一瓶饮料,担心孩子在幼儿园喝水不够。其实,这样反而会影响孩子在幼儿园的正常饮水,长期如此就会影响孩子的健康。
  忌“刨根问底”
  接孩子回家后,全家人围着孩子问这问那,不仅使孩子厌烦,还会强化孩子入园的“不适应”。成人的紧张和反常表现会直接影响孩子,使孩子产生焦虑情绪。
  忌“迁就放纵”
  刚入园的孩子,有时会“撒娇”或“耍赖”。这个时候,家长不要以同情的态度对待他,可以用转移的方法排解孩子心中的不快,切忌“迁就放纵”孩子。
  忌“零食补偿”
  一些家长担心孩子在幼儿园吃不饱,回到家中,把各种零食摆在孩子面前任其挑选。其实这样做的结果会导致孩子不能好好地吃晚饭,也会影响孩子的健康。
  忌“偏听偏信”
  家长对刚刚入园的孩子有些不放心,会向孩子提出很多问题。但这一阶段的孩子常常把想像与现实相混淆,他们会说出与事实不符的答案。比如,孩子之间发生不愉快的事情时,他往往会说“某某小朋友打我了”,遇到这种情况家长不要“偏听偏信”。另外,孩子在回答问题时往往会将问题的结尾作为答案,比如成人问:“你今天尿裤子了吗?”孩子回答:“尿裤子了。”问:“你吃没吃饱?”答:“没吃饱。”
  建议家长多与老师沟通,客观地了解孩子在园的情况,以免产生不必要的误会。 金丹丹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