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科技

云南农大突破国兰快繁瓶颈

  云南农大王玉英博士自2003年参与兰花科研和产业化推广工作以来,与其团队通过不懈努力,利用创新科技手段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解决了国兰繁殖系数较低、速度慢的特性,创新了快繁技术和规模化生产技术。
  据王玉英介绍,国兰种子小但数量多。绝大多数兰科植物的种子不具子叶和胚乳,在自然条件下极难萌发。目前,国兰种子无菌培养——非共生萌发是国兰育种和育苗的重要手段。然而在自然条件下,兰科植物是依赖其共生真菌摄取生长所需营养物质,部分地生兰种子只有在适宜的兰菌条件下才能萌发,但分离和筛选不同兰花生长都适宜的兰菌难度较大。“传统的兰花繁育主要以分株繁殖为主,而分株繁殖系数很低,很难进行规模化生产。”王玉英告诉笔者。
  王玉英及其团队通过一系列科技创新,采用常规杂交育种、化学诱变和物理诱变结合组培技术的复合育种方式,自主选育出符合大众消费和适宜规模种植的虎雪兰“霞光”、“曙光”、“碧蕙兰1号”、“蕙烧兰1号”和“蕙烧兰2号”等优良新品种系列,还研发出使国兰组培繁殖系数比传统繁殖提高600倍以上、且不受季节限制快速分生繁殖的“兰属植物种子无菌萌发与植株培育方法”专利技术,利用该技术通过多途径快速繁殖种苗,目前推广规模化种植达70多万盆,总产值超过了7000万元。该项技术突破了国兰繁殖技术瓶颈,目前已成为国兰规模化生产、满足普通消费市场的重要途径。
  此外,王玉英及其团队还研发了一套设施条件下的集成栽培技术,该技术的推广应用不但是兰花规模化生产的重要途径,而且为探索人工栽培最佳条件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依托不同区域企业进行栽培示范,构建差异性生产技术体系,制定配套生产技术标准,从而提高国兰的种苗及商品苗质量,为国兰产业化提供技术储备。
  据王玉英介绍,国兰按生态习性分为地生兰、附生兰和腐生兰三大类,其中附生兰具有花大色艳的特点,地生兰的最大特点在于香、正、清、雅、静,并具有珍稀的物种价值、高贵的品赏价值、人性化的文化价值和较高的经济、生态价值,具有广阔的利用前景,而腐生兰应用较少。“只有合理开发、研究和利用兰花资源,满足市场需求,才能从根本上保护野生兰花,也才能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保障国兰产业健康长足地发展。”王玉英说。
柏斌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