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浙江气象

新一轮高温来势凶猛,昨天我省38个县(市、区)最高气温超40℃

“秋老虎”或将肆虐到8月中旬

  □本报记者 葛勇进
  本报讯 经过两天“休假”的副热带高压从周一开始又强势回归。昨天,省气象台又发布高温橙色预警信号,浙江大地又开启新一轮的“烧烤”。和上一轮高温相比,这次高温覆盖的范围更广。昨日,除沿海岛屿外,全省气温再度冲高,有38个县(市、区)最高气温达 40℃以上,22个县(市、区)气温超过41℃,40℃以上高温范围是7月以来最广的一天。最高气温超过42℃的县市分别有新昌43.0℃、嵊州42.2℃、余姚42.2℃、安吉42.1℃;杭州市区也高达41.0℃。
  省气象台预计,未来3-5天我省继续受副热带高压控制,仍将持续高温热浪天气,大部地区最高气温38℃-40℃,局部41℃-42℃。火辣辣的烈日与高温将继续“烤”验我们的忍热极限。
60年来最热的夏天
  自7月1日出梅以来,罕见的高温热浪天气覆盖全省,多地最高气温和连续高温日数纷纷打破历史记录。据省气象台监测,刚刚过去的7月份,全省平均气温30.3℃,为近60年来最高。40℃以上范围约达3万多平方公里,共有19个县(市、区)高温持续日数破历史同期记录;降水显著偏少,全省平均降水量仅38毫米,不足常年同期3成,为60年来最少。全省气象干旱中度以上面积达4万多平方公里。
  7月23日至29日我省持续出现罕见的大范围38℃-40℃、局部41℃-42℃的酷热天气,奉化、余姚、萧山、新昌等地40℃以上持续天数达6天,杭州城区、嵊州5天,历史罕见。奉化、德清、平湖、海盐及杭州、绍兴、湖州城区最高气温均创当地有气象纪录以来的最高值。
  截至到昨天,今年我省各地平均35℃以上高温日数已达27天,比常年同期偏多10多天。其中浙中浙北大部分地区30天以上,杭州城区已达35天,比常年同期偏多10-17天;杭嘉湖、宁波绍兴金华等市的19个县(市、区)高温日数破历史同期最多记录。据省气候中心统计,从1971-2000年,杭州平均每年的高温天数是21.4天;但从2000-2009年,杭州平均每年的高温天数高达35.5天,2003年杭州的高温天数曾达50天,今年是否会打破这个记录,目前还是个未知数。
“秋老虎”或将肆虐到8月中旬
  今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秋了,是不是过了立秋天气就能凉快下来了呢?
  对浙江来说,秋天还没有个影呢。气象专家解释说,根据气候学上平均温度划分季节的标准,必须是连续5天日平均温度在22℃以下才算是秋天。按照这样的标准,江浙地区一般要到9月中下旬才进入秋天。
  从近十年来看,杭州入秋时间都在9月25日以后,且大多数年份都在10月初。虽然在节气上,“秋”就是指暑去凉来,意味着秋天的开始,“立秋”算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但目前我省尚处“三伏”天,俗话说“秋后一伏热死人”。立秋过后,高温热浪天仍将持续。
  高温还要持续多久?省气候中心专家介绍说,要想缓解高温,除非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副热带高压移走,二是副热带高压减弱。而目前,虽然北方的冷空气已经存在,但是其势力还远远不够与南方副高抗衡。台风则还不见踪影。根据最新气象资料分析,这一波热浪很可能要持续到8月中旬。预计8月中旬前期会有一次降雨过程,对缓解高温比较有利,届时持续的高温天气状况将逐渐得到改观。当然也不排除个别地区出现35℃以上的高温天气。
  立秋过后农事上倒要抓紧了。俗话说“立秋开头坐一坐,来年春天要挨饿”。当前正是水稻生长的重要时期,单季稻正处授粉、灌浆期,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期,对水分要求很迫切,如受旱会给农作物收成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因此,广大农民须采取一切措施,在做好防暑降温的同时,做好蓄水保水工作,加强农田抗旱管理。部分旱情较重的地方,如因缺水不能种植连晚的,应因地制宜播种玉米、大豆等旱作,以减轻损失。
  近日,省气候中心和省农业厅有关部门等组成灾情联合调查组,深入杭州、绍兴和衢州等地,实地查看高温干旱对水稻、茶叶、蔬菜、柑橘、葡萄、香榧等作物的影响,及时收集第一手的农气灾情信息,开展高温干旱对我省农业生产影响的专题评估,及时提供防御高温干旱影响措施。
25个地区开展人工增雨作业
  持续高温少雨天气影响下,干旱随之而来。据气象干旱监测显示,截至7月底,全省共计有57个县(市、区)达到气象干旱标准,其中31个达到中度或重度气象干旱,26个为轻度气象干旱。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8月5日,我省农作物受灾面积132千公顷,其中绝收4.9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8.5亿元。
  为缓解旱情,杭州、丽水、奉化、宁海等地实施人工增雨作业。8月1日,余杭、嵊州、诸暨、金华、临安、上虞、德清、义乌等10个地区人工增雨作业11轮次,作业受益区普遍降水5-20毫米,部分地区20-40毫米,局部40毫米以上,对缓解当地旱情起到一些作用,受到当地群众普遍欢迎。据统计,7月28日至8月2日,全省累计在25个县(市、区)进行增雨作业,共作业72轮次。增雨作业受益区累计达1.6万余平方公里。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