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旅美作家苏炜携新书《天涯晚笛:听张充和讲故事》亮相北京彼岸书店,与读者分享了与张充和相处的点点滴滴,也让我们得以领略合肥四姐妹美丽的人生世界。
中国近代史上的名门望族——合肥张家元和、允和、兆和、充和四姐妹深受传统文化浸染,有着极高的文学和艺术修养。对合肥四姐妹的美丽,当时在苏州乐益中学(四姊妹父亲张武龄创办)教书的叶圣陶曾这样评价:“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而娶了这四位才女的幸运儿分别是昆曲名家顾传玠、语言学家周有光、文学大师沈从文和德裔汉学家傅汉思。
张家有女初长成
合肥张家是中国近代史上有名的名门望族,与同乡李鸿章家族齐名。张家的发迹人物、四姊妹曾祖张树声,与李关系密切。张允和夫君、著名语言学家周有光谈及岳父家族时曾说:“张树声是跟随李鸿章打仗的,‘张家’与‘李家’相并列。张树声的官做得很大,任过直隶总督、两广总督、两江总督。到了第三代张允和的父亲张武龄,受新思想影响,他知道家里有钱、有地位,但总这样下去不行,就决定离开安徽,到苏州兴办新式教育。1921年他在苏州办乐益女中,很成功。他跟蔡元培、蒋梦麟等当时许多有名的教育家结成朋友。”
张武龄是张树声的孙子,是一位开明的教育家,受蔡元培先生影响,在苏州创办平林中学和乐益女中,推动女子教育。乐益女中是所新式学校,取“乐观进取,裨益社会”之意,学生剪短发,开运动会,演话剧,引领风气之先。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张武龄与扬州名门之女陆英成亲。张武龄婚后育有四女六子,四个女儿名字分别是元和、允和、兆和及充和,名字都长了两条腿,既寓长大后女儿要嫁人随夫走,也寓女子须自立,要走自己的路。
张家的四位美丽千金很快便出落成婷婷少女,张武龄让她们学习昆曲,苏州是昆曲故乡,有地利之便。周有光回忆说:“张家四姐妹小时候学昆曲。当时昆曲是最高雅的娱乐。小孩子开始觉得好玩,后来越来越喜欢昆曲,昆曲的文学引人入胜。”
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
四姐妹一生最大的亮点当然是她们的爱情了。大姐元和文静端庄,仪态优雅,在上海大夏大学读书时便有“大夏皇后”之称,追求者自然不在少数,但却无一人入她法眼,直到后来结识了风流倜傥的昆曲名伶顾传玠。
二人的相识颇具浪漫色彩。元和一生痴迷昆曲,当时正与二妹允和等一些女孩子学唱《牡丹亭》“拾画叫画”一折。戏中柳梦梅在园里看到杜丽娘的画,这段近半小时唱念,正是顾传玠拿手好戏。但顾传玠当时在上海唱《牡丹亭》却没有这一折。正值韶华的张元和深为柳梦梅的痴情所感,极想知道舞台上“拾画叫画”是什么样子,便给顾传玠写了一封信,希望他能加演这一折。顾接信后很快就回复,同意在大世界上演“拾画叫画”一折——于是便有了张元和与顾传玠的初遇和相恋,这一年,张元和22岁,顾传玠20岁。因为当时演员的地位很低,直到抗日战争的时候,两人才在上海结婚。
四姐妹中老二允和结婚最早,她与周有光的恋爱也是水到渠成,波澜不惊。当时两家都在苏州定居,周有光的妹妹周俊人在乐益女中读书,与张允和同学,允和常常到周家来玩,与周有光自然而然也就认识了。后来周有光到杭州教书,恰好张允和也到杭州之江大学借读。就这样在美丽的西湖边,张允和和周有光开始了恋爱旅程。
张家姐妹中最有名的恋爱当属三妹兆和了,她与沈从文的爱情可谓妇孺皆知。当时兆和正在中国公学读书,曾夺得女子全能第一名,身后有许多追求者。对于沈从文的这段爱情,梁实秋在《忆沈从文》一文中记述甚详:“英语系的女生张兆和女士是一个聪明用功且秉性端庄的小姐,她的家世很好,多才多艺的张充和女士便是她的胞姊。从文因授课的关系认识了她,而且一见钟情。……他会写信,以纸笔代喉舌。张小姐实在被缠不过,而且师生恋爱声张开来也是令人很窘的,于是有一天她带着一大包从文写给她的信去谒见胡校长,请他制止这一扰人的举动。她指出了信中这样的一句话:‘我不仅爱你的灵魂,我也要你的肉体。’她认为这是侮辱。胡先生皱着眉头,板着面孔,细心听她陈述,然后绽出一丝笑容,温和地对她说:‘我劝你嫁给他。’张女士吃一惊,但经不住胡先生诚恳的解说,居然急转直下默不做声的去了。”
真正让兆和倾心的还是沈从文曼妙的情书,“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如此妙文哪个少女不陶醉?
张家小妹充和最后嫁给了曾在北大教书的汉学家傅汉思,傅汉思是世居德国的犹太人,在加州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到中国从事中国历史、文学的研究和教学。1949年初,张充和与傅汉思赴美定居。
最后的大家闺秀
抗战初期张武龄避难老家肥西乡下,死于疟疾,四姐妹也在战乱中各自奔忙。1949年,周有光、沈从文夫妇留大陆,张元和伉俪去了台湾,张充和与傅汉思远渡重洋到了美国,四姐妹三地分隔,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重新聚首,此时张元和夫君顾传玠已逝去多年。
丈夫去世后,元和复出。后来她定居美国,办曲社,唱昆曲,并常与曲友一起登台义演——元和一生都生活在戏里,她嫁的其实不是顾传玠,而是典雅的昆曲。
张允和和周有光情深意笃,走过了幸福的一生,夫妻俩喝下午茶的浪漫风采也让年轻人艳羡不已。
四姐妹中兆和的命运最为坎坷。1949年后,沈从文被剥夺了写作的权利,放下笔后的沈从文感到无所适从。此后,每一场政治运动都没有放过这个来自湘西的“乡下人”, 1988年5月10日,沈从文离世。
沈从文去世后,张兆和对两人之间的婚姻做了一个总结:“从文同我相处,这一生,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后来逐渐有了些理解,但是,真正懂得他的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压,是在整理编选他遗稿的现在。过去不知道的,现在知道了;过去不明白的,现在明白了。他不是完人,却是个稀有的善良的人。”
如今,张家姐妹唯一在世的张充和已100岁了,百岁生日那天纽约昆曲社以一台昆曲为她祝寿。充和仍然穿旗袍,花白的头发盘在后颈,绕成一个松松的圆髻,旧式的发型描述出往日的沧桑。
生活原来还可以这样典雅的。
(摘自《海南日报》王凯/文
2013年7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