铛、铛、铛……当径山寺的古钟被来自上海、北京乃至海外的游客一次又一次敲响的时候,杭州市余杭区径山村村民李奇终于相信,这一味蕴育了千年的禅意已经有了新的注脚——
2003年以来,余杭区以农村环境集中整治为抓手,以建设美丽乡村为目标,将一幅生态画卷徐徐展开:秀山丽水的奇鹤村、鸟语花香的中桥村、禅茶一味的径山村……
余杭农民的梦想接二连三地被点亮,越来越美好的农村生活已经让城市动容。农村旅游热火朝天,农民增收渠道被进一步拓宽。不久前,余杭区借势提出深入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这幅画卷又将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美美到心窝里
画卷中,奇鹤村用墨淡雅。村内既有高耸入云的白鹤山,又有碧波荡漾的奇坑水库。最妙的是,水库水被一条沿着村主干道蜿蜒而上的清渠引“活”了。一入村,就仿佛置身于一条流动的风景线,整个人随着水流缓缓流淌,穿过青青竹林、芬芳花草、白墙黑瓦,逐渐清新、宁静起来。这不就是我们日夜念叨的美丽乡村吗?
在村委会书记方有良心里,牵动风景线的这条渠,就是一条梦想在淙淙流淌的渠。
问渠哪得美如许?方有良说,梦想之渠也曾“拐过几个弯,并非风平浪静”。
2003年以来,村庄整治、清洁余杭行动如火如荼,奇鹤村加入了这次“大扫除”。“当时不少村民都在质疑,钱花在这里干什么?”方有良说,彼时,村民并不理解环境的内涵。
于是,本应是全村会战的清洁行动变成了“书记带头干,党员跟着上”。难度加大了,力度却不减。全村300多只露天粪坑换成了村民家中的座便器,村中心还建了一座公共厕所;原来的“赤膊墙”变成了一幅幅风景画……村民笑了,“没想到能搞这么漂亮。”
事实上,不仅是奇鹤村,同样的感受,来自全区各村。到2009年,余杭完成了第一轮村庄整治工程,共投入各类建设资金8亿多元。区、镇两级财政安排长效管理专项资金,农村环境长效制度建设纳入公共财政覆盖范围,基本形成了城乡一体的环卫管理体系。
与此同时,尝到环境改善的甜头后,村民的环境意识进一步被激活,越住越舒适的村民开始好奇,“村子还能更美吗?”
机会来自2010年,余杭又启动了第二轮清洁行动。
此时,奇鹤村原先的“环境钉子户”王某像是变了个人,方有良说,之前,他总是把垃圾倒在村道上,村干部去劝导,被他吼了出来:“我喜欢怎么样就怎么样。”
“后来实在没办法了,我对他说,你倒一次,我就捡一次。”在若干个“一倒一捡”的回合中,奇鹤村完成了重点提升村的建设。看到村子的蝶变,王某的内心起了变化,终于自觉地走向了家门口的垃圾桶,“再也不会乱倒垃圾了。”他向方有良保证。
尽管这是个例,但毋庸置疑的是,村民的精神面貌已经随着村庄焕然一新,从“要我做”到“我要做”的主体意识越来越强。“美丽乡村,应是一个足以让每个村民打心底里认可,从而能够倍加珍惜的地方。”方有良站在修旧如旧的村祠堂里喃喃地说。祠堂外,微风拂过,青青竹林荡起了绿波,美不胜收。
再美不过钱袋鼓
“环境该如何变现?”这是方有良一直在思考的命题。而相比奇鹤村,位于余杭中泰街道的中桥村,已有了依托环境创新创业的成熟实践。
10年前,中桥村集体经济不足20万元,被纳入余杭区重点帮扶的薄弱村之一。加工矿石产生的灰霾弥漫在中桥村的上空,美丽乡村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幻想。村“两委”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关闭了所有的矿山和石料加工企业。阵痛之后,中桥村决心从“生态矿”中“掘金”。
据村主任李涨荣介绍,到2007年,村子已是“青山绿水好空气”,如今小有名气的同家农庄、山谷演义农庄就是那时候被吸引过来的。“光是同家农庄,一年游客接待数就达20万人次,每逢节假日,往往会出现抢车位、抢座位、抢床位的现象。”李涨荣说。
在人来人往的游客中,中桥村一鼓作气,完成了重点提升村整治,“村子改造得像个花园,”村民周强说,“杭州人、上海人,送了一拨又来一拨。”
贝文理是中桥村在外创业的村民,打理着一家年产值六七亿元的企业。尽管早有回乡发展的念头,但有两个顾虑一直无法消除:产出在哪里?经济增长点在哪里?
而现在,贝文理亲眼看到了一幅美好画面:载满游客的旅游观光车行驶在全面硬化的村道上,沿线房屋错落有致,村庄绿化搞得像大型公园,凉亭、座椅、自行车道应有皆有。
他终于在好山好水和经济效益这两者间找到了融合点,下定决心在此创业,前期投入了500万元的“慢园”项目拉开了帷幕,中桥村获得了最大的一笔“风投”。
慢,并不是发展缓慢,而是一种谋定而后动的成熟。中桥村以村内原有的同家农庄、山谷演义农庄为基础,结合正在筹建的“普罗旺斯”种植园、瑞丽休闲农庄和半山农家,以点带面,辐射全村,激励家家户户办农庄,投入到“慢村”的建设中。
“村民的积极性非常高,目前已有2户办成农家乐,4户正在建,今年打算发展5到10户。”李涨荣说,“村子美了,村民增收了,积极性更高了。”
而这类成熟与创新并存的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模式,余杭比比皆是:仓前羊锅村、径山小古城村、鸬鸟山沟沟村、塘栖邵家坝村……
短短几年间,余杭通过美丽乡村的丰富实践,再次证明了生态环境与经济效益是一对同手同脚的关系。农村只有通过优良的生态和优质的服务,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生态效益,把青山绿水变成金山银山,产生绿色GDP,才能让农民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大美惠泽你我他
这幅美妙画卷里的每一次描绘都是如此细腻与精巧,奇鹤、中桥等村散发出来的美丽乡村的成熟韵味,便是余杭区从小处着眼、高出落笔、亮出着墨的最佳佐证。一叶知秋,我们足以感受到,日益体面的余杭农村人居环境、无限拓宽的村民增收途径已几乎惠泽了全区农民。
事实也再次证明,安居乐业没有了后顾之忧的农民,其创造力是惊人的。去年,余杭完成农业总产值72.95亿元,增长7.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2万元,增长13.1%;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3.5亿元,村均收入133万元,同比增长15%。
收获固然不凡,然而,余杭新农村建设的潜力何在?深入建设美丽乡村究竟该如何“深下去”?如何让美丽乡村成为余杭的“金名片”?在目前余杭农业良好的发展势头下,针对这些新问题要答案的呼声愈发强烈。
不久前,余杭区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将按照“四美、三宜、两园”的建设要求,打造余杭的美丽乡村升级版,突出连线连片整治,点线面结合,形成村点出彩、沿线美丽、面上洁净的格局。
村如何出彩?“对‘五城一基地’区域外的村庄,将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民建房管理、防违控违拆违、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长效保洁机制等方面入手,重点解决影响农村环境的根本性问题;将把村级集体经济当做执政经济来抓,增强村级组织服务群众的能力,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号召力。”余杭区农业局(农办)相关负责人说。
而突出打造“线”与“面”的全域景区化,则是在“村点出彩”基础上提出的新目标,对农业园区建设、乡村旅游拓展、生态产业发展、生态文化培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精品区块内将统一交通旅游标示标牌,连贯衔接区块节点,提升旅游接待设施和能力,形成景区标准、产业发展、特色明显的格局。
余杭给自己主动加压。根据建设任务,到2016年,30个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50个美丽乡村重点村、其余的美丽乡村一般村,将组成10个左右美丽乡村精品区块和4条美丽乡村精品线路联袂登场亮相。
担子千斤重,必须发挥基层和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财政的‘四两拨千斤’作用。镇街负责、部门指导、自主创建、以奖代补的创新管理模式便是一剂“强心针”;对成功创建的特色精品村,按本村常住户籍人口奖励每人2300元,对美丽乡村精品区块按照建设绩效和区块大小给予每个区块100万—200万元的奖励,便是一颗最大的“定心丸”。
开弓没有回头箭,新一轮的创建活动蔚然成风,建设热情水涨船高。就在近日,作为全域景区化打造的径山镇召开美丽乡村建设动员大会,总投资近1亿元,为期2年的径山镇美丽乡村建设大幕开启。根据今年的创建规划,这一区块的青山、古寺、名茶、脆竹、秀水、良田将被串珠成链,和其他创建村、区块、线路交相辉映,共同勾勒出余杭区美丽乡村的瑰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