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旱!旱!旱!山地蔬菜迎“烤问”

  □本报记者 俞圣威
  本报讯 二十几公里的山路盘旋而上,溪石光秃秃地裸露在烈日下,山地蔬菜旱情告急。7月25日,记者来到建德市三都镇羊峨村,村两委正就旱情召开座谈会。
  “沟里一滴水都没嘞。”菜农吴金余来不及擦汗,一进会场就喊了起来。连日来的高温干旱天气,使得水源地严重缺水,再加上高山阳光直射,部分土壤还出现了开裂现象,他的四季豆苗早已“萎靡不振”。
  据羊峨村委会主任胡跃富介绍,山地蔬菜是羊峨村的“命脉”,总面积近千亩,总产值600多万元,带动每户菜农增收2万元以上。尽管近几年已投入200多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但仍有300多亩菜地由于太分散且远离水库,而无法配套滴灌设施。
  “这几天几乎天天都在山上,一直要忙到晚上。”胡跃富说,村里正在积极应对,花一万多元装了两个机埠抽水,并把漏水的管道补好。“预计再过几天,大部分菜地可以缓解旱情,不过分散菜地还需要菜农自力更生,挑水灌溉。”
  同属三都镇的前源村旱情同样不容乐观。记者到时,菜农王正通正和他种植的豇豆一样耷拉着脑袋,“现在应该是豇豆的采收期,正常情况下每亩每天可产出100公斤左右,能够采摘两到三个月,可现在一亩地50公斤都不到,才摘了七八天就快没有了。”
  王正通今年承包了50亩山地种植蔬菜,总投入10多万元,如今遇上干旱,蔬菜的产量和质量都不好。“蔬菜卖的钱还不够我付人工费。”王正通说。
  建德市农业局蔬菜办技术员钱荷富告诉记者,当地山地蔬菜总面积1.4万余亩,总产值达6000多万元,是山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针对旱情,建德市下半年将尝试指导菜农建造小型蓄水池,满足干旱时用水需求,“为降低成本,已跟杭州一家花卉公司在洽谈高科技薄膜的合作,用薄膜也可以制造简易蓄水池,比用水泥浇更方便、划算。”
  事实上,此次旱情对全省150万亩山地蔬菜都是一次“烤问”。省种植业管理局蔬菜专家杨新琴告诉记者,干旱对当季蔬菜和秋季蔬菜育苗已造成不利影响,将影响后续的蔬菜供应。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