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要闻

走在前列,金华有实招

——金华农业“两区”建设现场会侧记

  □本报记者 袁卫
  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当年李清照写下这样的诗词,是有感于八婺之地的发达交通和宏伟气势。但她不会想到,近千年之后的金华,在现代农业发展上,也正向“气压江城”的目标进军。
晒实力
  7月23日,金华市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现场会在东阳举行,这是该市连续第三年召开这样的现场会。从本次现场会上,记者看到的不仅仅是当地农业“两区”建设健康、快速推进的蓬勃朝气,更是金华全市上下同心协力、继续保持走在前列的昂扬斗志。
  说金华的农业“两区”建设走在全省前列并不为过。自2010年初省委、省政府作出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以来,金华市农业“两区”建设工作力度持续加大,建设环境明显优化,工作氛围日益浓厚,各项建设全面推进,全市规划建设现代农业园区面积96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面积100万亩。目前,该市已有经省相关部门批准的在建现代农业综合区创建点17个,占全省总数的12.4%,居全省第一位;主导产业示范区创建点37个,特色农业精品园创建点146个,均居全省前列;去年5月,婺城区汤溪镇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建成验收后,还获得了省政府授牌。截至去年底,该市共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462个,建成面积38.65万亩,其中经省级认定的有17个、2.87万亩,建成面积和认定面积分别占全省的10.42%和10.37%。
  枯燥的数字,落实在一个个创建点上,便有了极大的说服力。在东阳市城郊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里,连栋大棚、温室育苗中心、自动微喷滴灌系统、果蔬保鲜冷库、气象自动观测站等现代农业设施一应俱全,园区里龙头企业的业务范围涵盖果蔬种植、农产品批发、仓储配送、冷藏保鲜等方方面面,农产品质量检测、土地流转、农资供应、农业金融等服务项目也是应有尽有;在东阳市歌山镇,一个基础设施先进化、技术规程标准化、生产环境生态化的省级罗非鱼特色精品园已经建成,该精品园年产罗非鱼200余吨,单位面积产值比周边养殖户高出30%以上;在歌山镇尚侃村,东阳市上康菊花专业合作社建成了一个省级花卉精品园,所产菊花全部出口,亩均效益超过2万元;在佐村山区,由工商资本投资兴建的香榧精品园已初具规模,一株株茁壮成长的香榧树正在把昔日的荒山野岭变成金山银山……
  作为金华市“两区”建设现场会东道主的东阳,7.16万亩的现代农业园区建成面积、6.3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26.34亿元的农业总产值和15008元的农民收入,着实在全市人民面前“秀”了一把实力。
比服务
  如果说,现场参观是为东阳人民展示“两区”建设成果提供的一个大舞台的话,现场交流则为金华各地提供了一个看、学、比的好机会。
  在下午举行的交流会上,东阳、兰溪、武义等地的典型发言引来了阵阵掌声,各地的好措施、好方法也在会上得到了交流。近3年实现农业招商引资7亿元的兰溪,将农业招商作为推进“两区”建设的突破口,除了建成6.71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还顺利推进了香榧、粮油、银杏、枇杷、中药材等6个农业“两区”万亩项目;义乌共投入“两区”建设资金3.77亿元;永康不断加大土地流转和资金配套上的扶持力度;浦江依靠休闲观光农业实现了“两区”建设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丰收……一桩桩、一件件,都有力诠释了金华农业“两区”建设工作能在全省位居前列的原因所在。
明方向
  为了使金华农业“两区”建设工作继续走在全省前列,本次现场会还提出了“五个结合”的具体做法,为下一步工作指明了方向。“五个结合”即农业“两区”建设要与城乡规划相结合,促进农业产业布局优化,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城乡统筹发展新格局;要与“三改一拆”、“四边三化”等重点工作相结合,做好发展空间拓展文章,着力改善城乡环境;要与深化农村改革相结合,突出土地流转、主体培育等关键环节,大胆创新,完善机制,激发现代农业发展活力;要与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相结合,强化科技支撑,大力发展现代种业和设施农业,提高农业抵御自然风险能力;要与农民增收相结合,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加快构建完善农产品营销体系,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带动农民群众增收致富。
  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措施得力,金华农业正在“浙中崛起”的大战略下,高歌猛进。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