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1版:浙江种植业

春粮实现“三增” 早稻丰收在望 秋粮蓄势待发

上半年,我省粮食生产形势喜人

  □本报记者 王美华
  本报讯 成熟的稻穗微微下垂,稻浪绵延数里,在蓝天白云下随风摇曳,吟唱着一首首丰收曲。近日,记者在温岭市松门镇见识了真正的“稻海”——近5000亩的连片早稻田。据当地农业部门介绍,除了大面积连片种植,这里的种植模式“早稻—西兰花”更是打破了以前种粮种菜“各自为政”的格局,相得益彰,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记者从省种植业管理局了解到,由于政策扶持力度加大,高产技术推广到位,种植模式不断创新,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逐渐完善等因素,今年我省粮食生产形势良好,丰收在望。
面积增,长势好,丰收在望
  近年来,随着粮食产销扶持政策力度加大,水稻产业提升和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推进等,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不断提升。预计,今年我省粮食播种面积1900.9万亩,比上年增加23.6万亩,增幅1.3%。
  去冬今春经过舟山大桥的人们如果留意一下,或许会发现,大桥主通道沿线建起了一条4000余亩的景观农业产业带,在定海、普陀两区的主通道,也建起了15个冬种示范区。据介绍,舟山市为了鼓励农民种植油菜、绿肥和春粮,每亩给予100—200元的补助,既有效利用土地,又稳定了春粮播种面积。
  同样,在温岭市松门镇,记者听到了一个惊人的数据:2008年,全镇早稻面积只有1508亩,到今年已发展到1.4874万亩,以平均每年2228亩的幅度增加。
  来自农业部门的一组统计数据,足以让人对我省粮食生产信心满怀:今年,全省种植春粮270.8万亩,亩产236公斤,总产量63.79万吨,分别比去年増长1.46%、0.85%和2.1%。全省早稻面积达到172.1万亩,比上年增加6.1万亩。预计平均亩产403.5公斤、总产量69.4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0.25%和3.89%。单季稻由于今年春粮收获季节提前,插种季节比去年提早两到三天,加上温光条件好,风调雨顺,总体长势较好。连作晚稻由于育秧期“梅涝”不重,目前顺利进入移栽期。
  随着粮食消费结构的变化,秋杂粮市场也潜力显现,种植效益明显提高。近几年,我省紫番薯、迷你番薯、紫土豆、紫玉米、甜糯玉米等旱粮作物面积逐渐扩大。今年,杭州市计划在全市25万亩桑园、6万亩幼龄果园、5万亩幼龄茶园中,实施“桑、果、林园套种旱杂粮”项目,力争套种面积5万亩以上。据了解,今年全省秋粮面积达1457.4万亩,比上年增加13万亩,增幅为0.9%。其中,单季晚稻906.2万亩,比上年增0.7%;连作晚稻183万亩,比上年增0.2%。
选良种,配良法,培优增产
  良种配良法,良种是基础。
  为了加速新品种的推广应用,今年金华市种子管理站与婺城区相关单位在洋埠野猫畈、汤溪西十村、厚大村、寺平村等地建立了“中嘉早17”、“中早39”、“金早09”、“温814”等品种的多个示范方。全市24.41万亩早稻,以“金早47”、“中早39”、“金早09”和“中嘉17”为主的主导品种,占总面积的90%以上。由于今年早稻苗架好,穗数充足,抽穗扬花期雨水不多,结实率比上年提高。预计全市早稻亩产为395公斤,比上年增17公斤。
  在温岭市箬横镇东部5—7塘的浙江省水稻高产创建千亩示范片,记者看到,大片的“中早39”青秆黄熟,穗型整齐,穗大粒多,“霸气”十足。据镇农业站负责人介绍,今年全镇3.08万亩早稻,主导品种为“中早39”和“嘉育253”,尤其“中早39”优势突出,通过统一栽培、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等,体现出较高的生产水平,千亩示范片理论测产为每亩631.85公斤。台州市农业局农技推广总站有关专家介绍,近两年该市“中早39”面积迅速扩大,从2011年的0.39万亩,增加到今年的7.26万亩,占早稻总面积的46.1%,加上“嘉育253”、“中嘉早17”和“金早47”,四个品种种植面积占早稻总面积的93.7%,“中早39”还会继续扩大面积。
  记者从省种子总站了解到,今年我省全省性的早稻主导品种为“中早39”、“中嘉早17”、“金早47”、“甬籼69”,区域性主导品种是“甬籼15”、“温229”和“金早09”。其中,“中早39”和“中嘉早17”的推广面积占早稻种植面积的54%,早稻主导品种的集聚度进一步提高。
设施化,机械化,稳粮增效
  早稻早播早插促早熟,可以为晚稻生产季节争取主动。今年,武义县早稻育秧采用了大拱棚套小拱棚旱育秧技术,或小拱棚加遮阳网覆盖,实现了早稻早播早栽。全县统一育供秧面积0.96万亩,播种时间提前到3月8日,插种时间最早在4月2日。早稻机插实行小苗早栽,插种密度充足,最早的田块6月8日抽穗,发挥了早发足穗高产优势,预计攻关田亩产大多能突破500公斤。早播早插,加上早稻抽穗扬花期至灌浆结实期天气较常年好,增产态势显现。龙游县詹家镇种粮大户董红专,今年第一批7月12日开始收割的早稻,平均亩产450多公斤,比去年增产100多公斤。
  为了提高粮油生产机械化水平,今年以来,宁波市农业局和农机局就粮油生产机械化问题,进行多次研究,制定了杂交稻组合“甬优538”水稻机插亩产800公斤和常规粳稻“浙粳88”机插亩产700公斤技术操作规程,并联合举办水稻机械化育秧和机械化插秧培训班以及油菜机收现场会,还对种粮大户开展现场指导。
  据省农技推广中心有关专家介绍,今年我省在早稻生产上推广旱育秧、抛秧、直播和机插等高产高效技术面积达到193.38万亩,占早稻面积的93%,尤其是集中育秧、基质育秧和早稻早播早栽技术的推广应用步伐加快,推广度分别达到26.8%、6.7%、25.2%。同时,随着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农作制度的不断创新,粮食生产也从单一化模式融入多种种植模式,粮经轮作、粮经套种模式广泛应用,种粮比较效益不断得到提高。
  丽水市为了推广粮经结合、水旱轮作和纯粮食多熟套种等高效种植模式,今年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千斤粮万元钱”稳粮高效生产模式竞赛,筛选了30个百亩以上示范基地开展竞选评优活动。杭州市通过推广“早稻—西芹”、“早稻—草莓”和“早稻—西红花”等稳粮增效模式,带动了早稻面积增加,其中,滨江区今年种下2000亩早稻,实现零的突破。
  在温岭市,“西兰花—早稻”种植模式成了扩大早稻种植面积的有力推手。据温岭市农林局有关专家介绍,通过水稻和西兰花水旱轮作,有利于减轻连作障碍,减少西兰花黑腐病、黑斑病、斜纹夜蛾等病虫害发生,提高西兰花品质。西兰花茎叶腐烂入土,又能改善土壤团粒结构,提升土壤肥力,同时,由于“西兰花—早稻”轮作季节相对宽松,西兰花一般在9月份之后移栽,而早稻一般在8月上旬之前就能收获,因此“早稻——西兰花”轮作季节相对宽松,有利于早稻生产。
有规模,有示范,各有特色
  从2009年开始,粮食生产高产创建已经在我省推出了一批又一批的高产典型和发展标杆,也带动了整个粮食生产水平的提高。全省各地高招迭出,创建方式也是各有特色。
  按照“百亩核心攻关,万亩辐射带动”的基本要求,今年湖州市的油菜和小麦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建设搞得如火如荼。经验收测产,菱湖镇塘埂油菜高产田块亩产达到323.3公斤;八里店镇尹家圩稻茬机械化直播油菜高产田,亩产216.6公斤。示范点带动了全市春花作物高产,与上年相比,面积增加3.34%,其中小麦亩产增加5.1公斤,总产增加0.84万吨。
  记者了解到,今年是宁波市开展“双千”示范的第四个年头,市财政继续安排200万元资金,用于对达到“双千”目标示范方的奖励。全市共落实300亩以上的“早稻—连作晚稻”、“双千”示范方21个,面积0.84万亩。通过组织开展粮食高产创建和“双千”示范活动,示范推广高产新品种和新技术,树立高产典型,辐射带动宁波市种粮农户整体生产水平的提高。台州市制订了《“甬优12”高产栽培模式图》,印刷1500份发放到示范方攻关户手中。全年建立各类水稻高产示范方206个,面积22.54万亩,其中早稻59个,晚稻147个。目前晚稻丰产苗架已形成,如没有大的灾害,能够如期实现高产创建目标。
  据省农技推广中心统计,今年全省共落实水稻高产创建万亩片109个,示范面积122.539万亩,千亩示范片432个,面积53.63万亩,百亩示范方2069个,面积47.41万亩。其中,早稻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14个,千亩片80个,百亩方577个,总的示范面积达到36.62万亩。通过高产创建示范片(方)应用高产品种和高产高效技术,辐射带动全省推广应用。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