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5版:专版

科技创新,助力8810行动

省农业厅表彰奖励2012年度55个农业科技项目

  □葛勇进 吴涛
  [编者按] 浙江农业要迈向现代化,关健在于科技创新。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作出了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的决定,吹响了创新驱动发展的号角。干好“一三五”、实现“四翻番”,必须以科技创新为强大支撑,依靠科技创新培育新产业、创造新需求,依靠科技创新形成新增长点、增强发展后劲。在推进农业现代化“8810”三年行动中,我省农科教部门联合协作,大胆创新,推广了一大批科技含量高、应用面积大的新技术、新品种和新机具,有力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同时,涌现出一批业务精湛、甘于奉献的农技推广工作者。
  近日,省农业厅表彰奖励了2012年度55个取得较大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农业科技项目。其中“水稻双季机插技术研究和示范”等40个项目分获2012年度省农业丰收一、二、三等奖;“环境友好型水稻杀虫制剂的研发与应用”等15个项目分获省农业厅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吴国富等50人荣获省农业技术推广贡献奖。
水稻双季机插:一个小村庄种粮模式的华丽转身
  今年春播期间,宁波市鄞州区姜山镇山西村的种粮大户徐红国每天一早就赶往姜山镇创宁粮机合作社,因为这里有区农机站的专家讲授如何做好机插育秧的培训课。徐红国承包了60多亩地,如今所有早晚稻均采用机插种植。像徐红国一样,在山西村,几乎所有农民都实现了水稻种植全程机械化。
  可谁能想到,早在4年前,徐红国对水稻机械化育插秧还持全盘否定态度。让他改变世代传承的种粮方式则缘于实践。
  2009年,鄞州区在种粮大户中全面推广水稻机插模式。当时的山西村农民根本不知道水稻机插怎样操作,也不看好机插的效果。然而,当村里组织种粮大户们到鄞州区机插示范点参观,看到机插水稻长得比手插的还好时,不少种粮大户当时就心动了。当年,村里就有9人就购置了插秧机,开始水稻机插。
  村民徐永达承包了190亩地,第一次运用插秧机种稻,一天就插了50亩,不仅大大节省了人工费用,而且当年早稻亩产达510公斤,比手插的还高出10%,让村民们大吃一惊。  其实,当时种粮大户们参观的正是宁波市农技推广总站“水稻双季机插技术研究和示范”项目基地。
  或许在常人眼里,推广水稻双季机插是件很简单的事。其实不然,这一全新种粮技术刚推广时,由于农户不了解机插稻受气候、品种、育秧、大田配套管理等因素影响较大,水稻机插后普遍出现秧苗素质差、发棵慢、安全齐穗难等问题,产量也低于其他栽培方式。
  从2009年开始,宁波市农技推广总站开始探索解决水稻双季机插中出现的问题,在鄞州、余姚、奉化、江北等地试验摸索。经4年的实践和总结,双季稻机插技术的主要瓶颈终于被攻克,并总结出一套适合本地区推广应用的水稻双季机插技术。该技术明确早稻机插主栽品种为“甬籼69”、“甬籼15”,连作晚稻机插主栽品种为“宁81”和“宁88”,同时通过大棚育秧、基质育秧、增盘减种、控制秧龄等方法培育机插壮秧,推广以攻苗数、保穗数、夺高产为主的大田管理技术。该技术成果还提出了双季稻机插中早稻、连作晚稻亩产分别达500公斤和600公斤的技术体系。
  2009-2012年,项目组在宁波市累计建立39个300亩以上的双季稻机插示范方,总面积达1.4
  万余亩,示范方平均亩产达
  1036.2公斤,其中,早稻增
  产15%、连作晚稻增产
  17.5%以上,累计新增粮食
  2452.47万公斤,新增效
  益1.87亿元;累计省工节
  本1.03亿元。通过项目示
  范带动,宁波市双季稻机插
  面积从2008年的4.34万亩猛增到2012年的18.91万亩,如今该市机插率达72.5%。
浙南山区大型真菌物种有多少?1014种
  平菇、蘑菇、香菇等食用菌类,与百姓的饮食生活密切相关,因此人们较为熟悉。然而在大自然界里,食用菌类只是真菌类中很小的一部分,尚有无数真菌资源不为人们所知,人类已开发利用的真菌资源仅是极少一部分。
  大型真菌古人称之为“朝菌”,即朝生暮死之菌,要在高山旷野中找到“朝菌”资源实属不易。而浙南山区是大型真菌物种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我省是全国食用菌重点产区,也是食用菌资源大省。为全面调查浙南山区的真菌资源,从2008年开始,省农业厅农作局组织丽水市农业局农作站等单位的专家开展“浙南山区大型真菌资源调查与开发利用研究”。5年来,项目组根据浙南山区资源生态类型,对山顶灌丛草丛带、阔叶林带、阔叶针叶混交林带、灌丛针叶林带和河滩湿地等6种生态系统的大型真菌资源进行了详细调查、收集与评价。通过多年的持续调查,采用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查明了浙南山区大型真菌物种有1014种,分属担子菌亚门、子囊菌亚门的5纲17目60科227属。其中310个大型真菌为浙南山区范围内新记录,浅黄褐湿伞、苞脚鹅膏菌、红汁小菇等12个为浙江新记录。确认360种为可食用真菌,209种为药用真菌。
  项目组还编制了“浙南山区大型真菌名录”,出版发行了《浙南山区大型真菌》。该书被列为2012年度浙江省农林类唯一重点出版物,是浙江省首部大型真菌图片专辑,对浙江食用菌资源开发利用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项目组还在国内首次成功驯化了密环纹灵芝、铜褐裸伞、假根蘑菇等野生大型真菌,为浙南山区野生真菌资源的利用和进一步产业化开发奠定了基础。
  据了解,目前开发利用的真菌资源仅40余种。该研究成果对今后浙南山区开展大型真菌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开发前景十分广阔。
杨梅矮化栽培技术:5年累计推广123万亩次,新增产值9.75亿元
  杨梅好吃,但上树采摘是件费劲且又不安全的事,在杨梅主产区,几乎每年都发生有人从杨梅树上摔下来的事情。但近年来,慈溪、温岭、仙居、兰溪等地的许多农民实现了站在地上轻松采杨梅的夙愿。这一切得益于杨梅矮化栽培技术的推广。  杨梅是我省的特色优势水果,因具有风味独特、营养丰富等特点,深受消费者喜爱。今年全省杨梅栽培面积超130万亩,产量达49万吨,产值超45亿元,居各类水果之首。
  杨梅常规栽培投产期需5—8年,由于树体高、树冠大,管理和采收难度也大,采收时易发生事故等,因此,杨梅矮化栽培一直是广大果农的愿望。从2004年开始,省农科院、省农业厅等单位联合开展了杨梅矮化栽培技术研究,经多年的实践摸索,通过矮化品种选育、树形调控、施肥控制等技术突破,终于集成一套杨梅矮化早结、品质提升和丰产稳产的新技术。
  “杨梅矮化栽培主要是把良种配套、大枝修剪、品质提升、早结丰产等单个系列技术集成。其中,良种配套主要是推广矮化品种‘黑晶’杨梅。该品种具有矮化早结、果实品质优、丰产稳产等特点;大枝修剪则是实施矮化树形调控,对又高又大的杨梅树进行手术使其变矮,再疏删大枝,从而控制树冠;同时,实施科学合理施肥,调控养分,调节大小年,均衡产量,提高品质。”省农科院园艺所副研究员梁生苗说。
  杨梅矮化栽培技术推出后,因便于果农生产操作,在全省杨梅主产区得到快速推广并产生良好效果。经过矮化的杨梅树,不仅栽培、采收比较方便,而且杨梅个大,品质好,商品性佳,果农种植效益增加。临海市林特局自2008年开始推广该技术,累计推广面积达10.6万亩次,生产的杨梅比常规栽培的售价平均每公斤高2.5元,累计新增产值7821.74万元。许多果农尝到了甜头后,兴奋地说:“杨梅树矮化栽培,不仅品质提高了,而且游客采摘杨梅更加方便、安全了,收入明显增加。”
  据统计,近5年来,杨梅矮化栽培技术已在我省宁波、台州、温州、丽水等杨梅主产区累计推广应用123万亩次,新增产值9.75亿元。
环境友好型水稻杀虫剂:水性化制剂替代乳油剂,少用农药10%-15%
  一提起农药,许多人便觉得十分可怕,马上想到的是有毒有害物质。其实,随着科技的发展,农药的活性提高、毒性降低,农药本身的危害也逐步减少,但农药生产上作为溶剂使用的甲苯、二甲苯等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影响却显得更加突出。这些溶剂不仅具有人体神经毒性,并有生殖和致癌风险,而且对环境影响也大,在乳油类农药产品中的含量最高可达90%左右。  我省是水稻害虫多发地区,稻飞虱、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是水稻生产上的三大主要害虫。因此,为保障粮食丰收,农药使用必不可少,开发环境友好型农药产品对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自身健康显得尤为重要。浙江省农药检定管理所等单位实施的“环境友好型水稻杀虫制剂的研发与应用”项目,首次将减少农药溶剂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这一理念引入农药产品开发中。通过8年多的田间试验、毒性测试、残留试验和环境影响测评等评估后,先后开发成功环境友好型水性化制剂6种,防治水稻主要害虫的高效产品配方9种,同时,毒死蜱 40%微乳剂、三唑磷15%微乳剂等4个环境友好型水稻杀虫制剂获得登记和生产许可证。
  据省农药检定管理所有关负责人介绍,该项目率先在国内农药生产上推广应用淀粉改造物等环境友好型助剂,减少有毒有害化学溶剂作为农药生产助剂,从而保护了水田生态和自然环境,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该项目成果通过3年的推广应用,我省减少甲苯、二甲苯等化学溶剂使用量169.7吨。据统计,近3年来,该成果在浙江、江苏、湖南等10个省推广应
  用,累计生产销售
  858吨环境友好
  型水稻杀虫制
  剂,使用面积近
  500万亩次。其
  中,在浙江省推
  广应用186.6万
  亩次,综合防效
  达90%以上,减少农药使用量 10%-15%。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