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金华畜牧业的转型升级选择——

“两头乌”昂首迈上振兴路

  □本报记者 陈小平
  说起金华火腿、嘉兴五芳斋粽子、杭州东坡肉,人们并不陌生。但殊不知这些名优特产,都与一样东西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那就是肉质上乘的金华“两头乌”。然而,上世纪80年代起,曾经风光无限的“两头乌”受到了外来猪种的猛烈冲击,产业几乎陷入绝境。“两头乌”该如何重振雄风?
  最近,省委常委会、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常务会议密集关注畜牧业转型升级,作为我省畜牧业大市的金华,也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有“中华熊猫猪”之称的“两头乌”。面对畜牧业转型升级的呼唤,“两头乌”产业将如何振兴?近日,记者来到金华市,一探究竟。
发展迎来新机遇
  金华两头乌猪是我国最优良的地方猪种之一,养殖历史悠久,据可考证的历史,早在2500多年前,金华境内已有先民饲养金华猪。1986年,金华两头乌猪被列入《中国家畜家禽品种志》;2000年,再次被农业部列入《国家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名录》,顶峰时期光金华地区年饲养量就超过200万头,对我省畜牧业乃至全国养猪业的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
  改革开放后,由于生长速度慢、产肉率低,在当时追求产量保障供给的时代背景下,“两头乌”逐渐被一些外来猪种抢占了“家园”。但随着养猪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疫病防控难、排泄物治理难等问题接踵而至,尤其在寸土寸金的浙江,生态与环保的要求,日益成为我省养猪业发展的“紧箍咒”,畜牧业发展不得不谋求转型升级。
  据金华市畜牧兽医局畜牧科科长高士寅介绍,“两头乌”耐粗饲,喜食牧草,饲料消耗少,如果将金华目前年出栏280多万头生猪全部改为两头乌猪,每年可节省饲料消耗量30万吨。牧草含有丰富的营养,用其喂猪可提高两头乌猪的生长速度和抗病性,改善猪肉的风味和品质,而种植牧草又可大量消纳粪污。猪的粪尿排泄量受年龄、体重、生理阶段、饲粮组成、环境温度等影响。据测算,每出栏一头金华两头乌猪要比出栏一头外三元猪少排放粪便30%—35%,少排放尿液15%—20%,如果将该市现有生猪全部改为两头乌猪,每年可减少粪污排泄量25%—30%,十分有利于破解目前规模养猪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瓶颈。
  此外,金华两头乌猪产业链长,增值空间大。如果金华两头乌猪出栏量从目前占该市生猪出栏量的3%提高到8%,年出栏达到20万头,仅养殖户就可增加直接经济效益6000万元,加上种业、火腿加工、鲜肉及相关食品加工、饲料、兽药等,全产业链产值可增加16亿—20亿元,可有效推动该市畜牧业转型升级。
  省农业厅畜牧首席专家戴旭明表示,金华“两头乌”文化底蕴深厚,猪肉品质和品种特性优势明显,目前保种、开发的基础也很好,金华市将其作为畜牧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之一,前景很好。戴旭明建议,在发展“两头乌”产业过程中,在注重优质优价的同时,要兼顾大众消费,只有消费量不断增长,才能保证产业的蓬勃发展。在养殖扩量方面,可充分利用现有的一些中小规模猪场,帮助他们转养“两头乌”。同时,要通过选育、杂交等途径,改进“两头乌”生长速度慢、肥肉较多等缺陷,开发更加适应当前市场需求的系列产品。
  可以说,是新形势下产业发展本身的需求,再次选择了“两头乌”,赋予了它崭新的历史使命。
市场开发走新路
  如果说产业发展本身的需求是“两头乌”振兴之路上一个车轮的话,市场需求就是另一个车轮,双轮驱动,“两头乌”在振兴之路上才能跑得又快又稳。
  近年来,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市场对高档绿色优质风味猪肉的需求越来越大,两头乌猪肉在金华、杭州等地市场广受青睐。消费者的这份厚爱,源自“两头乌”历经千年的厚重积淀,更源自它不一样的品质。
  相关研究表明,两头乌猪肌肉纤维细,密度高,尤其是作为当前业界使用比较多的肉品质量指标肌间脂肪含量比较高,纹理美观,肌肉氨基酸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营养丰富,吃起来肉嫩多汁,肉味浓香。
  市场的青睐,给了投资者以信心。记者在金华走访的几家“两头乌”养殖场,都有增容扩建的计划,其中不乏一掷几千万元的大手笔,浙江大飞龙动物保健品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大飞龙”以生产兽药水针剂、药物预混剂、饲料添加剂和高档预混料起家,目前正在投资建设金华市规模最大的“两头乌”养殖场。记者造访该公司时,公司董事长沈建军正和员工们策划一系列营销方案。在这个有着丰富市场营销经验的企业家脑海里,他的“两头乌”产业绝对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养猪卖肉这么简单。塑造品牌、选育符合市场需求的优质猪种、进军高端猪肉消费市场……尽管猪还没开始养,一系列的方案已开始有序推进,他甚至还从当地一知名酒店挖来了一位市场运营总监,将来专门负责“两头乌”产品的市场推广。
  “现在市场对高端猪肉产品的需求越来越旺,对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两头乌猪肉前景很好。这么好的时机,我们怎么能错过。”沈建军说。
  “目前对两头乌猪这个产业关注的人的确很多,很多工商资本都想进来,近段时间由我陪去考察的风投公司就有好几家。”金华市农业局局长吴立钢证实,一股投资“两头乌”热正在当地悄然兴起。
产业振兴会有时
“市场有需求,投资有热情,产业有优势,‘两头乌’振兴正当时。作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积极主动地去引导、规范和提升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责无旁贷。”吴立钢这样阐述他们正在制定完善的《金华两头乌猪产业振兴行动三年规划(2013—2015年)》。
  根据该规划,未来3年,该市将实施种质资源保护、生态科学养殖、科技创新利用、产品加工增值、文化品牌提升和服务体系建设等六大工程,着力推动“两头乌”振兴,到2015年末,力争使两头乌猪母猪存栏量达到1万头,年出栏金华两头乌猪20万头(2012年为7.5万头);年产以金华两头乌猪为原料的火腿30万只;金华两头乌猪产品连锁专卖店达到50家。
  陶志伦是金华家农两头乌种猪场场长,这位自称与“两头乌”打了一辈子交道的“猪倌”,经历了两头乌猪产业发展的风风雨雨、酸甜苦辣。说起政府正在制定的“两头乌”振兴计划,老陶也是满心期待。“两头乌猪是好东西,但这个产业要重现辉煌,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支持。有些事情我们可以做,但有些事情比如整体品牌宣传推广、猪肉品质的深入研究,我们一家一户做不了,整个产业规模的控制和规范发展,也需要政府的统筹规划。”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而在金华市郊一家“两头乌”主题文化餐厅,记者则切身感受到了这个产业的“热力”。餐厅负责人吴旭珍才跟记者聊上几句,就开始忙着接听电话,一个外地客户要求快递供货。“没问题的,我们的猪杀好后猪肉快速冷却,然后真空包装,加上冰块,保证送到你那还是新鲜的。”显然,吴旭珍不是第一次接这样的生意了,介绍起来熟门熟路。吴旭珍自己有一家养殖场,年可出栏“两头乌”商品猪1500多头。她告诉记者,现在政府对“两头乌”产业发展很重视,扶持力度也很大,她的猪肉目前在金华市场卖得很好,正在探路杭州市场。如果有合适的场地,她打算再扩大养殖规模。
  听着小吴老板信心满满的介绍,记者似乎看到了“两头乌”产业的美好明天。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