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中国水利水电泰斗、两院院士张光斗在北京逝世,享年101岁。
从英俊青年到耄耋老者,张光斗不变的身份是清华大学水利系教师。从黄河的龙羊峡、拉西瓦,到长江的葛洲坝、三峡,从雅砻江的二滩,到红水河的龙滩,在中国几乎所有的大型水电站的坝址,他的身影超越三尺讲台,随着中国的大江大河奔腾不息。他用自己的一生见证中国水利水电事业从涓涓细流走向波澜壮阔。
“中国如果亡了,得个博士学位也没用”
上世纪30年代,张光斗风华正茂。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土木系硕士、哈佛大学工程力学硕士、哈佛大学全额奖学金攻读博士学位资格,对于出生在江苏常熟鹿苑镇一户贫穷人家的张光斗来说,大好前途唾手可得。
然而,抗日战争爆发,爱国心切的张光斗毅然谢绝了哈佛大学全额奖学金和导师的再三挽留,辗转回到战乱中的祖国。“中国如果亡了,我得个博士学位也没意思,没用!”多年以后,张光斗先生回首往事时,依然未改初衷。
1937年秋,一艘法国轮船载着风尘仆仆的归国青年张光斗从汉口沿长江逆流而上。那一年,他25岁。
从1937年到1942年,张光斗与工程技术人员、工人们一起艰苦奋战,为中国建造第一批完全依靠自己力量设计、施工的水电站,为军工生产提供电力,支援抗战。“我的童年梦想,就是看到中国强大起来,不再受人欺负。选择水利专业,是认为它可以为民造福。”这位当年考取公费出国的留学生,认定这一生要为国家服务。爱国情深,是他一辈子的动力源泉。
新中国成立以后,张光斗全心投身于水利水电事业,在祖国的版图上,只要有河流的地方就有他的目光、他的身影、他的足迹。
“即使你已设计了100座大坝,第101座对于你仍是个‘零’”
1958年,张光斗作为总工程师,负责设计我国华北地区库容最大的密云水库。整个枢纽包括两座主坝、5座副坝、3座开敞式溢洪道等共19座建筑物,总库容44亿立方米,对潮白河下游防洪、灌溉和缓解首都北京供水紧张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张光斗在设计中大胆创新,采用了大面积深覆盖层中的混凝土防渗墙、高土坝薄黏性土斜墙、土坝坝下廊道导流等革新技术,当时在国内均属首创。一年拦洪,两年建成,密云水库这座世界水利工程史值得书写的水利设施,被周恩来誉为“放在首都人民头上的一盆清水”。
然而,身为学者的张光斗,在火热中依然保持着理性。1960年水库基本完工,张光斗嘱咐几位年青教师常驻工地,对全部设计从计算到图纸直到实际施工结果,做全面仔细的核查,务求不留任何隐患。他知道,在“大跃进”中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赶出来的工程,难免有不周全之处,如果造成一些隐患,后果难以想象。就这样,在三年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师生用了3年时间查出10项重要的问题,并逐项得到补救,才使密云水库得以安全运行。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张光斗曾先后为官厅、三门峡、荆江分洪、新安江、丹江口、葛洲坝、二滩、小浪底、三峡等数十座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提供技术咨询,对中国水利水电事业的发展提出了许多指导性建议。
有人说,张光斗走过的桥比常人走过的路还多。可是张光斗总对学生说,“水是流动而变化的,即使你已经设计了100座大坝,第101座对于你仍是一个‘零’。”对于每一座水利设施的建设,他都秉持因地制宜和创新原则。
对二滩拱坝枢纽布置,他坚决主张坝内、坝外多种方式结合的泄洪方案,并形象地将此方案比喻为“不能把所有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这个比喻一直被同行专家们传为佳话。
对于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三期施工导流底孔方案是他提出来的。这一方案的实施对保证三峡工程施工期黄金水道的顺利通航和整个工程的按期完成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的水力资源蕴含量居世界第一位,但由于河流洪水流量大、泥沙含量多等特点,开发难度较大。张光斗曾动情地对一位友人说过:“我愿把自己全部的本事使出来,让祖国用得上。”
张光斗付出的,比“本事”更多。1980年夏天,张光斗37岁的儿子张元正突然发病去世时,他正在葛洲坝工地审查设计。“老年失子,无比悲痛,欲哭无泪,惊呆无语”这四个词,恐怕是为人父者最强烈的情感表达。然而,在儿子追悼会结束后,张光斗把自己关了两天,写出了一份长达万言的《葛洲坝工程设计审查意见书》,让助手送交水利部。
“工科生要走到工地上,和工人一起劳动”
三峡工程开工时,张光斗已82岁高龄。和许多人一样,他对三峡工程一直魂牵梦萦,情有独钟。不同的是,他见证了三峡工程规划、设计、研究、论证、争论以至开工建设的全过程。
过去,张光斗经常跋山涉水、露宿野外,和工人们一道下基坑,爬脚手架,考察三峡工程也不例外。2001年春,作为三峡工程质量检查专家组副组长,89岁的张光斗到三峡工地检查导流底孔施工质量。
内行人知道,高速水流对底孔过水表面平整度的要求极为关键。为了掌握第一手材料,张光斗坚持从基坑顺着脚手架爬到56米高的底孔,用手摸到表面仍有钢筋露头等凹凸不平的麻面,当即要求施工单位一定要按照设计标准返工修复。
张光斗经常用中外水电史上一些失败的例子告诫年轻的水电工程师:一根残留的钢筋头会毁掉整条泄水隧洞。“兢兢业业,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最后一次完成实地考察的老工程师留给后人这样一句话。
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张光斗率先在国内开设了水工结构专业课,编写了第一本《水工结构》中文教材,建立了国内最早的水工结构实验室,培养了国内首批水工结构专业研究生。
张光斗非常重视教学工作,即使到了耄耋之年仍亲自给学生讲“水工概论”和“水资源可持续发展”课。他执教58个年头,学生逾5000人,许多人已成为国家水利水电事业的栋梁之才。
张光斗常常告诫学生:“理论计算、设计图纸,必须在实际中得到落实和验证,如果现场施工控制得不好,再好的设计也是白费!”他反复强调说,“工科生不能只待在学校和实验室里,要走出去,到工地上去,和工人们一起劳动。要获得真本事,没有实践是万万行不通的。”
张光斗在101岁离开了他的学生。101岁,这个别具意义的数字,包含着一个世纪的完满,又蕴含着新的开始。
(摘自《中国教育报》 高靓/文2013年6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