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美丽乡村

品味古村乡韵

——走进传统村落(五)

嵊州华堂村

  书圣归隐地
  华堂村位于嵊州市金庭镇卧猊山麓,是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后裔的最大聚居地,至今有1600多年的历史。晋永和十一年(公元355年)的某天,王羲之离开会稽经曹娥江循着剡溪水流的方向,找到了这片适合隐居的金庭山水,从此便没有离开。书圣离世后,四子操之在此繁衍生息,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王氏家族。
  据《王氏宗谱》记载,王氏子孙多擅书画,家家户户都会将书画悬于厅堂,供人品赏,人称画堂村。后因其屋舍精丽,山水清妙,“画堂”易名为“华堂”。明正德年间,村落已发展到一定规模。王氏子孙以华堂村为聚居中心,周围岩头、小坑、观下、济渡等十余村都有王氏后代。华堂村到清代发展成为“剡东第一大村”,现今居住着5700多名村民,其中80%以上都是王氏后人。
  华堂村处于卧龙山脉、毓秀山和平溪江环抱之中,与溪流、群山构成和谐的空间环境。华堂村根据山水的走势,从东至西设置了前街和后街,作为主要的商业街道。另有上横街、下横街两条村道与前街、后街相互垂直,构成井字格局。这四条主要街道贯穿东西和南北,长逾1200米,卵石铺路,光滑黑亮。
  以前老街上店肆林立,百杂齐全,每到赶集的日子,更是全村沸腾,热闹非凡。现在老街静寂了下来,但两侧楼上住人、楼下开店的木结构商铺依然还在,并且还有三两商家做着买卖。井字中心为“市心街”,有一个大戏台,建于明代,结构牢固,形式美观。每逢年节,村里请来的越剧班子还在这个古戏台上表演。
  华堂古村中有一条贯通全村的神秘水渠,堪称华堂先民对江水利用的杰作。渠水非常清澈,在村中蜿蜒穿行,时而沿墙而走,时而隐入村民家中,顿时使古村灵动而富于生机起来。以前村里有规定,早上7时之前是不准洗衣服的,因为大家都要挑水喝。
  古村现有面积10万平方米,村内保留了大批明清时期格局与风貌基本完整的古建筑和历史街区,名胜古迹众多,有别具一格的街道、明清时期的建筑、典雅朴素的宗祠,还有民国时期浙江省最后一任省长周岩的故居,历史上曾有“十庙十庵十祠堂”之称。
  王氏宗祠是村里的标志性古建筑,面积约1800平方米,最早建于元代,为王羲之后裔的宗祠,现存建筑建于明朝正德七年,系王氏后人为纪念王羲之第36代孙、大孝子王琼和他的贞节夫人石氏而建。建筑坐西朝东,前后三进,规模不大,但设计独特。两层四檐的高峻门斗之后,是一方“凹”字形的水池,“凹”字的中间是一座3孔的石砌梁桥。前厅为王氏36世祖王琼与其配偶石氏的灵位,前厅与后厅之间有二层厢房,后厅面积最大,是供奉祖先画像和牌位的地方。端坐的王羲之像位于厅的正中,两边如山的牌位,标榜着这个家族的规模盛大和历史悠长。
永嘉屿北村
千年古村形似莲花
  永嘉岩坦镇屿北村,古称菰田,始建于唐中叶。这个美丽而古老的村子至今却鲜为人知。
  悠游村中,古趣盈然。一条1500米长、完全由岩坦溪的卵石垒筑而成的寨墙,饱经风霜傲然绕村壁立。3米多宽的,以石头驳坎的护寨河静静地流淌着,依附在墙脚川流不息。在屿北村内,众多卵石围墙的包围之下,便是古老的木质瓦房,承载着一代又一代的文化历史……
  这座村庄的格局很有意思,据当地老人介绍,是根据天地星辰二十八宿布局,而且整个村落犹如莲花绽放。四周环绕的五座山体就像莲花盛开的莲瓣;村落则为莲心,绕村的环路、寨墙和护寨河界定了莲心的形状;内圈的民居和外围的祠堂就仿佛颗颗莲子。老人们说,屿北莲花象征的是对后世子孙人格的警示,希望他们“出官则清正,出仕则清高”。
  在屿北村的南面,寨墙南门刚进来便是汪氏宗祠尚书祠,因汪氏先祖汪应辰及其子汪逵皆为吏部尚书,所以以“世尚书”标榜。祠堂里现仍悬挂着年代久远的“世尚书”牌匾。
  村落间,建于明清时期的古建筑随处可见,其中“十八堂”遗址保存较为完整。最为奇特的是屿北的民宅大多有自己的雅号,“乐德堂”、“轩贤堂”、“毓秀堂”、“娴存堂””、“阳和堂”、“茂秀堂”、“钟寿堂”……匾牌林立,翰墨交辉。
金东山头下村
“五行八卦”格局保存完好
  一座古村有五个门,按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将村落围城一个小小城池。到了夜晚,村门一关,村子就自成一家,与世无争。这个颇有意味的村庄叫山头下村,在金华市金东区傅村镇,至今保存完好。
  山头下村现有村民约800名,大多姓沈,是南宋史学家、文学家沈约的后裔。沈约是讲求声律的“永明体”创始人之一,被后人誉为“一代词宗”。明朝时期,沈约第31世孙迁到这儿,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
  如今的山头下村都是古建筑群,村子东西两侧各有一条溪自北向南流过,东侧为慈航溪,西侧为潜溪。历史上,有典塘、横塘、湾塘、安塘、柑塘、思姑塘、经塘、破塘等八口塘包围村庄,与“开”字形的道路和东西两条溪水形成一个“八卦图”。
  村里的房屋古朴,红瓦、青砖小道,保留着当年的特色。该村入口很特别,即在东面、西面、北面各有一个村门,南面则有两个,据说是按照“金木水火土”的五行建造设计的,只要关上门外人就无法进入。而村内则可互相通行。五个村门分别连接五条小道。每条小道旁边根据地势高低巧妙地挖置了排水沟渠,下雨时,雨水会沿着这些水道流下,形成了村内完善的排水设施。
  沈宾信老人在村里住了大半辈子,他家是一间两层清代建筑。“我们家的大院共有200多间平房,我出生后就一直住在这里。”沈宾信说,小时候,他们兄弟三人都跟父母一块儿住在这间大房子里。30年前,兄弟们都各自成了家,房子也被间隔成三处。现在,他跟哥哥比邻住着,弟弟一家已经搬到古村外的新房里。“以前一座楼梯上下楼,现在光楼梯就有三座”。
  像沈宾信居住的古宅,在山头下村还有很多。目前,该村现存较完整的古建筑民居共28幢,其中三四幢建于民国,其他的均建于明清。整个核心保护区面积达2.69公顷。
庆元大济村
远近闻名的“进士村”
  大济村位于丽水庆远县城东南2公里,这个历史上不足300人的小村,自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至宋理宗宝佑四年(1256年)的230多年间,陆续出现了26位进士,故有“进士村”之美誉。
  大济古民居大多建于明清时代,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建筑风格。该村现存怀德堂等明代民居及达德堂等清代民居数十座,这些民居的大门多有砖雕或石刻匾额,上有延陵世泽、延陵旧家等标志性文字。在房屋建筑结构上别具特色,一层坐南朝北,二层却利用回廊转朝南,而整套建筑是前院套后院,大院套小院,统分结合,相得益彰。
  纵横交错的古地道是大济村的一大特色。迄今为止,已发现7处古地道口。地道两壁下部分用鹅卵石作为墙基,上部分用青砖错缝叠砌,顶部用若干扇面形拱砖并列砌筑而成。
  关于古地道的作用,有说是富家怕劫而筑,有说是官家拒敌而修,有说是妇女遮颜而建,但是由于史料上并无记载,至今无从知晓,仍是一个令人费解的谜。
本版稿子由本报记者整理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