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要闻

既要满目青山 也要万顷良田

陕西再造陕北好江南

  □本报记者 陈小平 文/摄
  本报讯 为保护水土、涵养水源,山上都退耕还林了,农民吃饭问题怎么办,种庄稼的土地从哪里来?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延川县等地从昔日荒芜、半荒芜的沟谷地中看到了希望,创造性地开展了治沟造地,再造陕北好江南,为贫瘠的革命老区现代农业发展带来了希望。
  7月1日,记者在延安市宝塔区甘谷驿镇顾屯流域治沟造地工程现场看到,一眼望不到尽头的一条沟谷内,下游是已治理好的沟坝地,勤劳的农民已经种上了玉米等庄稼,虽然因为是新造土地,肥力不均,玉米长得有些参差不齐,但这些土地地块平整,每一方面积在五六十亩不等,水渠、水坝等齐全。而上游二期工程正干得热火朝天,挖掘机、推土机、装载机来回穿梭,一片更大面积的平整土地已初显雏形。
  据宝塔区水务局副局长张光庆介绍,治沟造地工程是陕西省委、省政府为改善陕北粮食生产、增加粮食产量确定的一项民生工程,宝塔区是试点县(区)之一。该区按照沟道2公里以上的标准,确定在延河和汾川两条流域周边范围内16个乡镇、138个行政村、520条沟道开展治沟造地,计划通过治理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13.5万亩。
  在与宝塔区接壤的延川县,一项声势浩大的治沟造地工程同样在轰轰烈烈地展开。延川曾是陕北第一支红军队伍的诞生地,也是红军长征到达陕北的第一站。2011年以来,该县已实施治沟造地小流域26条,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近3万亩,粮食亩产由400公斤提高到800公斤。
  根据规划,到2020年,该县要完成治沟造地面积在500-1000亩的小流域82条,规划治沟造地面积10万亩,人均新增、恢复高标准沟坝地0.7亩。
  据该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张振宏介绍,从当地实践来看,治沟造地的好处显而易见:一方面,新造农田基本都是集中连片的,一条沟谷经过治理,就可能平整出几千亩土地,而且土地平坦肥沃,比原来的山坡地更平整,水源更有保障,便于机械化操作,为下一步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的现代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等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因为有了能够赖以生存的良田和更加便利的生产、生活条件,农民们愿意迁入优势区域集中居住,便于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张振宏表示,治沟造地工程的实施,除了提高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提高社会和生态效益。通过治理沟地,为农民提供了高产的农田,农民或自己种植,或流转给他人种植,有了更多的生存选择,没有了后顾之忧,可从根本上减少复耕行为,进一步减少水土流失,从而更加长久、有效地保护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他说,陕北是中国革命圣地,广大老区人民生活能不断改善,黄土高原能绿意盎然,再现陕北好江南,这也是中国梦的题中应有之义。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