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3版:浙江林业

朱鹮自然育雏喜获成功

  今年,德清下渚湖朱鹮繁育基地又增添一批小朱鹮,而其中的两只朱鹮格外引人注目,不仅因为它们长相出众,更因为它们是朱鹮父母自己孵化喂育的。这标志着下渚湖朱鹮繁育基地朱鹮自然育雏获得成功。
  由于朱鹮对生存环境过于敏感,繁殖能力先天脆弱,加之经过数代人工育雏,朱鹮自身繁育后代的能力更加减弱,这制约了朱鹮种群优化和野外放飞的进程。
  2007年,德清县与浙江大学生命科学院、国家濒危野生动植物种质基因保护中心合作,开展了“下渚湖朱鹮浙江种群重建及野外放归”项目。经过6年实施,朱鹮种群数量从开始引进的10只,扩大到现在的100多只,然而自然育雏工作并不顺利。每年都出现这样的现象:不进行人工干预,由朱鹮自己孵化,雏鸟能够破壳而出,却始终不能成活。
  今年3月起,下渚湖朱鹮繁育基地又进行了自然育雏工作,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他们在朱鹮窝内留下的卵比往年多得多。4月底,雏鸟开始破壳而出,这时H7N9禽流感发生,基地禁止游人进入,朱鹮获得了一个清静的繁殖环境。于是,两只自然繁育的雏鸟先后被饲养员发现。
  基地负责人俞建昌分析说,今年朱鹮自然育雏获得成功,固然与多年的经验积累有关,而最关键的是今年朱鹮在繁殖期获得了一个清静的环境。因为朱鹮在繁殖期对环境尤为敏感,甚至有点“神经质”,常会因干扰把孵化中的蛋踩碎,或啄死雏鸟,扔出巢外,作出“弃婴”行为。另外,今年打通了笼舍的隔断,朱鹮在笼与笼之间可以自由出入,有了自由恋爱的空间,增强了繁殖力。但今年基地有20多对朱鹮育龄夫妇,在同样条件下,为何只有两对育雏成功,这是他们接下来需要深入探索的问题。
  日前,笔者在下渚湖朱鹮繁育基地见到了这两只朱鹮,它们虽然比人工孵化的出生得晚,但个头大得多,与它们的父母也相差无几。更不同的是,它们的眼睛炯炯有神,羽毛光亮,行走、飞行姿态优雅。
  目前,这两只自然育雏的朱鹮成了基地的宝中宝,它们将承担起优化朱鹮种群的重任。据了解,“下渚湖朱鹮浙江种群重建及野外放归”项目的最终目标是让朱鹮回归自然,翱翔于蓝天白云间,与人类和谐共处。自然育雏的成功向这一目标迈进了一大步。 宣 宏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