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专家坐在办公室的电脑前,即便是在外地出差,也只要拿出智能手机,就能进行水稻病虫害视频诊断,了解水稻的长势;通过专业数据分析软件,能及时了解稻田土壤里所需养分;轻点鼠标,360度红外摄像头就能对农业生产现场的温湿度、光照、CO
2
浓度等参数进行实时监测与传输……这不是科幻片中的场景,也不是开心农场的种菜游戏,而是物联网技术真正运用到了传统水稻种植业。
近日,建德市全国种粮大户王建坤与杭州某科技公司合作,基本完成了2600亩智能水稻精量生产工程技术平台的智能化、机械化精准种植模式架设,这也是该市将物联网技术运用到“智慧农业”中的首次探索。
据介绍,应用于智慧农业的物联网架构,按物联网感知层、物联网网络层和物联网应用层3个层次来设计。感知层相当于人体的皮肤和五官,主要用于识别物体,采集信息,包括RFID标签和读写器、摄像头、传感器及传感器网络等。网络层相当于人体的神经中枢和大脑,主要用于信息传递和处理,包括通信与互联网的融合网络、物联网管理中心、物联网信息中心和智能处理中心等。应用层相当于人的社会分工,与行业需求结合,实现广泛智能化,是物联网与行业专用技术的深度融合。“你别小看这些传感器,它的作用可大了,装上它,土壤缺水会警告,缺肥了也会短信通知你。”据王建坤介绍,传感器主要是对农业生产的现场环境进行实时监测。如果水分太少,电脑将进行预警,得到信息后,即可及时对稻田进行灌溉。安装在土壤中的传感器可对该区块土壤的成分进行数据分析,比照作物生长的营养需求,缺什么肥料,就补充什么肥料,对所需肥料进行科学配比。“虫情监测”是该物联网应用层的一大亮点,“水稻出现病虫害以后,农技专家可以从远端登录系统诊断农作物疾病,并给出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王建坤说,“以前种2000多亩田要好几十个劳动力,而且农忙的时候你根本雇不到人,2011年我们在农机部门的指导下完成了水稻全程机械化作业,已经节约了不少人工成本,现在运用物联网技术后我就更不用担心用工问题了。”
李 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