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小平 农民日报记者 蒋文龙
成熟的水稻,厚实饱满,头却是俯向地面的。这是水稻为人所称颂的一种可贵品质,也是中国水稻研究所人的真实写照。“科研成果既要‘顶天’,能代表国内外水稻科研顶尖水平,又要‘立地’,能在水稻生产中大面积推广应用。”这是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程式华博士的一句口头禅。
坐落于我省富阳市北郊一大片水田中间,有一个乍看起来不太显眼的科研单位,它就是我国水稻研究领域的顶尖科研机构——中国水稻研究所(以下简称水稻所)。建所32年来,该所不断创新水稻育种的理念和方式,先后培育各类水稻新品种160多个,尤其是在超级稻品种培育方面成绩卓著,已有13个品种被农业部确认为超级稻品种,占农业部冠名的超级稻示范推广品种总数13%,还创新研发推广了一大批水稻增产配套生产技术,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作出了杰出贡献。
可圈可点,一个勇攀高峰的创新团队
水稻所是一个以水稻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多学科综合性国家级研究所,1981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在杭州建立,1989年10月落成,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次性投资最大的农业科研机构。该所现有在职职工531人,其中中高级科技人员167人,博士生导师1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52人,硕士学位的75人,此外还聘请国内外著名科学家担任兼职研究员。
近年来,该所大力实施“科技兴所、人才强所、开放活所”三大战略,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初步形成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家水稻创新基地。截至2012年底,该所已获省部级以上奖励85项,其中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励15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三大国家级奖项。1997年、1998年、2000年、2003年和2010年,该所分别有成果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和中国十大科技新闻,科研成果年应用面积在1.5亿亩以上,取得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2004年,该所开发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超级杂交稻新品种“国稻6号”,以1000万元的高价将品种经营权转让,创下了当时我国单个水稻品种经营权转让价的最高纪录,开启了我国水稻品种转让价千万元时代的新篇章。
揭开水稻分蘖原理,破解水稻高产奥秘,2003年、2005年,研究所科研人员先后与中国科学院和日本科学家合作,在国际最权威的两大科学杂志《自然》和《科学》上相继发表了高水平的研究论文。2005年,该所科研成果“印水型水稻不育胞质的发掘及应用”,为浙江捧回了阔别10年的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007年,农业部公布“十五”全国农业科研机构综合科研能力评估结果,在参加这次评估的1077个农业科研机构中,水稻所总分名列第一。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习近平专门致信表示祝贺。
可亲可敬,一群执着追求的育种专家
卓越的科研成果、数不胜数的荣誉背后,离不开一群可亲可敬的水稻育种专家。
首先当然要说说水稻所现任当家人、我国著名水稻遗传育种家程式华博士。2001年l2月,程式华被任命为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作为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全国超级稻研究与推广专家组组长,浙江省水稻育种重大科技专项首席专家,多年来,他主持育成了“国稻1号”、“国稻6号”等一批大家耳熟能详的“国稻”系列超级稻品种。程式华自称为教授级农民,无论多忙,他总是在水稻生产的关键时节,下地参加选种,千方百计抽出时间赶赴全国各水稻主产区考察指导。他通过召开座谈会、接受地方媒体采访、与种粮大户座谈、为基层农技干部授课等方式,指导当地水稻生产。每到一地,他都叮嘱体系岗位专家、项目专家和综合试验站站长,一定要带领所属团队和示范县专家团队,认真做好水稻生产科技服务,科学指导农民加强田间管理。常有同事说,在主席台上,他是所长,下到田里,他就是一名普通科技人员,跟农民最聊得来。“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这首颇有哲理意味的插秧诗,一直挂在水稻所副所长胡培松研究员的办公室里,也是他从事水稻科研实践的真实写照。他带领团队先后培育了“中健2号”、“中嘉早17”等优质、高产、抗病水稻新品种16个,累计推广面积超过1亿亩,其中“中健2号”是农业部稻米制品质量检验监督测试中心检测到的品质最优的品种,成为我国第一家粮食上市企业“金健米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当家品种之一;超级早稻“中嘉早17”多次被农业部列入主导品种,年推广面积超过500万亩,是我国早稻推广面积最大的品种。
又比如该所副所长钱前研究员。近年来,钱前带领团队一直致力于水稻种质资源的创新性挖掘、遗传分析与育种应用等研究,研究成果分别在《自然》、《科学》等国际权威杂志上发表,并两次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2011年,他领衔的“水稻资源创新团队”获中华农业科技奖优秀创新团队奖,其本人也被授予“浙江省特级专家”,获得2011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奖重大贡献奖。
水稻育种,是一项严谨而又枯燥的事业,育种专家常年与水田、秧苗打交道,哪里热就往哪里钻。有人说“水稻人生就是寂寞人生”,水稻育种专家“远看像烧炭的,近看像要饭的,仔细一看原来是搞水稻的”。水稻育种又是一个寂寞与繁华一纸之隔的行当,育成一个品种后一夜间成千万富翁、功成名就的人也不少。可水稻所的育种专家们,就是这么一群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看得淡名利的人,他们净心静气、潜心向学,在水稻育种的科学殿堂里自由翱翔。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可歌可颂,一腔服务实践的民生情怀
科学是神圣而值得尊敬的,农民在尊崇科学的同时,更有一份对科学服务生产的期盼。再卓越的成果,如果只是停留在科学家的科研论文或者实验室里,成效终究要打个折扣。
正是对科研成果“顶天立地”理念的坚守,水稻所在追求科学高峰的同时,也多了一份民生情怀。换句话说,他们既追求水稻科研皇冠上的明珠,也注重种粮农民实实在在的生产需求。
眼前就有个现成的例子。5月16日,水稻所在黑龙江农垦建三江分局举行水稻钵苗机插技术观摩会。针对传统水稻毯苗机插技术存在的取秧不均、伤秧伤根严重、漏秧率高、插后返青慢等问题,该所首创研发了水稻钵形毯状秧苗机插技术。水稻种子播在钵形毯状秧盘上,不仅可做到定量、定位按钵取秧,而且培育出的秧苗综合素质好,与传统机插技术相比,钵苗机插技术返青提早4-7天,平均增产达12.4%。在黑龙江垦区,该技术已逐步取代了原来的子盘育秧机插技术,应用面积从2010年的50多万亩,迅速扩大到目前的1500多万亩。
为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推广,使“科学家产量”变成“农民产量”, 2012年,水稻所启动了“百名专家联百县计划”,挑选了100名专家,在全国12个水稻主产省选择100个水稻主产县(市),建立紧密联系制度,开展水稻新品种和新技术展示与示范,使研究成果能够及时、顺畅地转移应用于生产实践,让农民种田能每亩多收“三五斗”。可别小看了这“三五斗”,水稻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全国每年播种面积超过4亿亩,每亩增产几十公斤,就是几千万人一年的口粮。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在水稻所内设机构中,有一个叫“服务浙江办公室”的机构。显然,对脚下的这片土地,水稻所有一份特别的钟情和爱恋。据该办公室主任徐青介绍,该所坚持“立足浙江、面向全国、放眼世界”的办所方针,充分发挥自身科技、人才、信息优势,依托科研推广项目,积极为浙江的水稻生产发展和保障粮食安全服务。该所编写的《服务浙江简报》和专题研究报告,多次得到省领导的批示;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平台,着重建设30个县级示范点,推广高产、优质、多抗的水稻新品种和相配套的节本高效、生态安全的栽培技术成果。同时,该所还配合各类项目的实施,通过农民信箱、现场指导、培训班、现场会、咨询会等不同的方式,专家“走下去”培训和把稻农“请上来”培训相结合,帮助省内重要产粮县基层农技人员、种粮大户提高业务和技术水平。
“精耕细作、春华秋实”,诚如水稻所所训讲的一样,水稻所人持续创新,以创新推动发展,用科技促进增收,将高水平的论文一次次出色地写在了大地上。眼下,全国人民都在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奋斗。对水稻所人来说,他们最甜美的梦,就是让稻花香遍华夏、香遍五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