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文摘

如果老人没有走百里卖麦秸

  100公斤麦秸秆装在架子车上,上面覆盖着塑料膜,年近七旬的张学武老人吃力地拉着它们穿行街头。6月16日下午,在河南郑州市嵩山南路,一位等活的民工目睹此景后赶紧掏钱买下了麦秸。
  年近七旬,无儿无女,走百里卖麦秸,张学武老人无疑是不幸的。但他又是幸运的,这次得到了好心民工的帮助;得到了媒体和政府的关注,家乡政府表示将联系民政部门酌情给予照顾。
  这种“幸运”,又让我们感到不安。倘若不是这次偶然经历,张学武老人的生活还将一如既往地拮据艰难。张学武老人的境遇并非个例。目前我国有570万农村孤寡老人,他们既没有自主养老的基础,又缺乏社会养老保障。
  随着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制度的全覆盖,今天我们正在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中国梦。不过,百里卖秸还是折射出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老年人权益保障力度不大等问题。
  首先,养老保障水平低,贡献作用有限。调查显示,农村月均养老金74元,仅为城市老年人平均月退休金的近5%。农村老人目前主要还是靠土地和家庭养老,养老保障只占到18.7%。土地自己不会产出,对于逐渐丧失劳动能力的农民来说,并不能解决其养老问题。而对于那些无儿无女或是子女没有赡养能力的老人来说,家庭养老更是无从谈起。
  其次,五保供养空壳化,难以适应需求。针对孤寡老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我国建立了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在吃、穿、住、医、葬方面给予生活照顾和物质帮助。不过,由于五保供养的主要责任人是村委会和村民小组,在日益空心化的农村,集体没有足够的钱供养贫困老人。
  关注老人百里卖秸,不能只唏嘘于个体命运,必须看到其背后“沉默的大多数”。除了公众的爱心救助外,政府更要承担起责任,解决农民养老投入不足、养老院变味和养老求助无门等问题,让每一位公民有尊严地养老。
(摘自《中国青年报》 张枫逸/文 2013年6月19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