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浙江气象

高温天频现 梅雨量偏少

今年梅雨“非典型”

  □本报记者 葛勇进
  6月15日以来,随着副热带高压的增强,浙江转入晴热天气,大部分地区出现35℃以上高温,省会杭州18日最高温度达36.6℃,创下今年以来最高值。很多人纳闷,本该是雨水不断的梅雨季节怎么变成闷热的桑拿天了呢?盛夏是否提前到来?今年是否非典型梅雨季?
未来一周多雷阵雨天气
  从省气象台了解到,受今年第4号热带风暴“丽琵”影响,这两天控制我省的副热带高压开始减弱,加上雨带南压,从昨日起,我省多阵雨或雷雨天气,高温天气暂时缓解,气温有所回落,除浙南地区外,大部分地区日最高气温在32℃以下。
  与前期的晴热高温相比,天气虽有所凉快,但眼下正处梅雨季节,温度高、湿度大、气压低是梅雨季节的天气特点。在这样的天气条件下,人体会感到潮湿、闷热。据省气象台预报,未来一周我省仍会出现晴热天气,午后多雷阵雨,降水增多;有雷雨时,气温回落较快。其中,23-28日浙中北地区以阵雨或雷雨天气为主;浙南地区以多云或晴到多云天气为主,午后部分地区有雷阵雨。有雷雨时可伴有短时暴雨、7-9级雷雨大风和雷电等强对流天气。白天最高温度全省32℃-35℃,最低温度24℃-26℃。
  俗话说:夏至不过不热。昨天(21日)是夏至。夏至一过,盛夏渐渐逼近,迎面扑来的热气令人难耐。因此,气象专家提醒,需做好防暑降温工作,饮食上以清淡为主,要多食瓜果蔬菜,合理午休,以免工作时间犯困。在高温、高湿的气象条件下,各种细菌、霉菌极易滋生,食物易变质腐败,需加强防霉措施和饮食卫生。
今年梅雨不典型
  对江南地区来说,通常梅雨季节都是很难熬的,温度高,湿度大,雨水不断,甚至暴雨成涝。今年自省气象台宣布6月7日入梅后,除了7日当天降下了一场今年入汛以来最强暴雨以外,全省各地非但不见连绵阴雨,反而气温节节攀升,似乎不太有梅雨季的样子。对此,不少人不禁要问:今年是否为非典型梅雨季节或“空梅”?
  省气候中心专家介绍,梅雨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初夏季节一种显著的天气气候现象,最大特点是持续性降水;降水空间尺度大,往往1-2个省或以上同时发生;梅雨的年际差别大,每年的梅雨量多少、降水的持续性等都有很大差异。
  气象上按照梅雨监测的技术标准,可分为典型梅雨和非典型梅雨。非典型梅雨特点为雨水不多、不连续、梅雨期偏短;典型梅雨一般会出现3到5天的连续降雨天气等,而无法确定入梅和出梅时间的,称之为“空梅”。“空梅”并不意味着不下雨,只是无论从降水量还是环流形势来看都达不到梅雨的标准;反过来说,梅雨期间有一段时间不下雨也并不一定就是“空梅”。
  省气候中心专家金志凤介绍说,今年入梅后,由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明显偏弱、偏东,我省梅雨的带状雨带不明显,雨区南北摆动范围大,雨带持续稳定性较差,梅雨以过程性降雨为主,未出现连日阴雨,至今梅雨量偏少。因此有专家把今年的梅雨称为非典型梅雨。
  据了解,我省梅雨季节常年平均降雨量为284毫米。2000年以来,我省出现典型梅雨的年份就不多,如2003年、2004年、2005年等年份的梅雨量都低于平均值,特别是2005年仅为26毫米。据统计,从2003年开始,我省进入了一个梅雨量偏弱的时期。
  前段时间,浙江上空一直被副热带高压控制,所以天气又闷又热。不过根据最新的天气预报,随着北方冷空气的南下,江淮一带冷暖交汇,降雨也将增多,高温有所消退,梅雨天将重回长江流域。
雷电高发期,防雷须重视
  前几天,全省多地出现了雷雨天气,有雷雨时常能听到雷声滚滚。眼下我省已进入雷电多发期,根据常年统计,6-8月我省的地闪次数占全年的85%-90%。
  随着夏季到来,未来三个月我省强对流天气发生频率增多,雷暴活动将集中爆发。气象专家提醒,公众在遇到雷暴天气时,须采取正确防雷措施,注意安全,以免发生意外。
  如何有效防止雷电伤害,省防雷中心支招:雷雨天不要停留在楼顶,也不要在河湖中游泳、划船、钓鱼;不应在大树、高大广告牌及铁塔下避雨;远离建筑物外露的水管、煤气管等金属物体及电力设施;雷雨天也不宜使用未加防雷保护装置的电器设备,最好拔掉电器设备上与外界相连的插头,如电源线、有线电视线、网络线、电话线等。
  农村防雷措施往往较为缺乏,为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雷电灾害造成的损失,防雷专家建议农居要科学安装防雷设施,不少农居屋顶架设的铁塔缺乏良好的接地,应及时拆除;引入住宅的电源线等应屏蔽接地后引入。在野外作业一定要学会防雷避灾常识,遇到强雷雨,尽快到有避雷装置的室内避雨,避免在空旷又没有有效避雷装置的亭子中避雨。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