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美华
记者近日从省种植业管理局了解到,今年,我省将扎实推进27万亩保障型蔬菜基地和10万亩精品果园建设,力争全年蔬菜(含果用瓜)产值达到420亿元。至2015年,全省蔬菜(含果用瓜)年总产量稳定在2200万-2300万吨,总产值达到450亿元以上,年出口额达到3.5亿美元左右,蔬菜产业的一、二、三产总产值达到500亿元以上,继续保持全国蔬菜主产省和出口强省的地位。
标准示范 设施装备
旱涝保收不是梦
[缩影] 临安市清凉峰镇浪源蔬菜专业合作社的社员,前段时间忙着微蓄微灌设施的建设,目前基本搞好,过了黄梅季,就可派上用场了。该合作社共有700多亩高山蔬菜,现在一半以上建起了微蓄微灌设施。据临安市农业局农作站有关专家介绍,临安市共有包括高山蔬菜在内的山地蔬菜1.5万亩,主产四季豆、番茄和小尖椒等。目前一半以上蔬菜基地都建成微蓄微灌设施,确保了干旱季节山地蔬菜的正常生长。
设施化、标准化生产,是确保农产品优质安全的前提。按照连片集中、设施配套、规模经营、质量保证、品牌突出、示范性强的要求,今年,我省将进一步引导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推进现代蔬菜示范园区建设和标准园创建工作。到2015年,全省力争建成250个配套设施完善、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示范园区,其中蔬菜产业示范区100个、蔬菜精品园150个。示范园区重点建设排灌设施、田间操作道、微灌系统、大棚设施;种子种苗示范展示平台和集约化育苗中心;建设分级包装、贮藏保鲜冷链系统、产地交易场地等初加工和产销设施。标准化钢管大棚达到可建面积的60%以上;肥水一体化微灌和新型育苗生产比例占70%以上;主导品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基地产品质量100%达到无公害农产品标准,部分达到绿色食品以上标准。
科技的力量使旱涝保收不再是梦。在我省山地蔬菜主产地,高效节水的管网式肥水微灌系统及山地微蓄微灌系统正在渐渐普及。同时,标准化钢管大棚和以集约化蔬菜穴盘育苗为主的现代育苗设施,耕作、移栽和植保等新型生产机械,正在日益增加,提升了蔬菜基地的抗灾保收能力。到2015年,全省蔬菜(含果用瓜)设施面积达到180万亩,占全省蔬菜基地(含果用瓜)面积30%以上,全省蔬菜大棚栽培面积达到85万亩,占设施栽培面积50%左右。全省蔬菜高效节水微灌技术应用面积达到30万亩。
运用科技 攻克难关
蔬菜产业提质增效
[缩影] 高山茄子是磐安县蔬菜主导品种之一,但是,由于土壤连作障碍日趋严重,严重影响种植效益。这几天,磐安县百禾蔬业专业合作社社员忙着嫁接茄子苗。据合作社理事长陈余良介绍,由于前期低温造成茄苗生长推迟,他们先将普通实生苗提前移栽,并移植了从省农科院购入的1.2万株商品嫁接苗,进行嫁接。根据前两年试验,嫁接苗生长势旺、抗病性强,产量比对照增40%以上,产品颜色更鲜、品质更优。
科技如何成为生产的保障,一直是农业部门重视的课题。记者从省种植业管理局了解到,完善以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益为中心的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提高单位面积产出效益是当前面临的首要问题。其次,是对区域性连作障碍治理和重大病虫害防治等技术进行重点研究。据了解,从今年开始,全省每年将新增20个省级蔬菜瓜果多样化增效技术示范园,各县建设1-2个蔬菜瓜果多样化增效技术示范点。重点推广优良品种、设施栽培、安全生产、节水灌溉、新型育苗等先进适用集成技术,扩大新型设施和覆盖材料、生物物理病虫防控技术、新型育苗设备及基质材料、微蓄微灌和肥水同灌、植保等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的推广应用面积。推广蔬菜病虫害物理生物防治技术面积200万亩以上。大力推广高效栽培以及“大棚番茄——单季稻”等千斤粮万元钱模式,以及山地设施避雨栽培、长季栽培、耐荫蔬菜与玉米等粮食作物间作套种等高效模式。
同时,标准化生产技术将通过“六统一”管理模式落实到基地生产,采后分级整理和冷链系统建设将使果蔬产品实现提质増效。到“十二五”末,我省果蔬产品分级包装率争取达到70%。
主体参与 创新驱动
打造蔬菜产业“升级版”
[缩影] 2013第五届中国·浙江瓜菜种业博览会虽已闭幕,但浙江省(萧山)现代农业创新园里还是人来客往。种子企业、专业合作社代表和蔬菜种植大户等千余人赶来观摩考察,农业物联网技术与肥水同灌设施的应用、各类瓜菜新品种的特征特性与栽培模式、自动化播种机与多功能育苗温室、居家阳台农业、计算机自动化控制型植物工厂等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吸引了人们的眼光。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个品种可以造福一个民族。”“十二五”期间,我省将进一步创新机制,加强原始创新育种和进口品种替代育种,重点培育耐低温、耐弱光、抗病害以及耐次生盐渍化的设施栽培专用品种。加大国内外优良品种引种力度,建设蔬菜新品种展示交流与示范平台,扩大蔬菜良种的推广应用面。到“十二五”末,建立以供种和供苗相结合、集约化商品化育苗生产与自育自用育苗相结合的我省现代蔬菜种苗产业体系。
同时,全省将重点培育200家具有较大生产规模、较高生产水平和较强产业带动力的现代生产、流通、加工和出口龙头型企业,培育500家资产实力100万元以上、服务功能良好的规范性蔬菜专业合作社,培育一批专业种植大户,使之成为提升和发展现代蔬菜产业的实施主体。
市场监测 规避风险
争做市场“不倒翁”
[缩影]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毕业的高凯磊,刚到平湖市农林局工作,就接受了一项重要任务:逢周二周五,手机速采全市十个采集点的蔬菜价格信息,即时上报农业部。该局经作站工作人员吴平告诉记者,平湖是我省12个全国蔬菜信息监测重点县(市、区)之一,承担着主要蔬菜的在田面积、当月产量、下月上市量、每旬地头批发价等指标的监测,同时,每月还有例行分析,每季度和全年有综合分析。这项工作的开展,使得相关部门对当地蔬菜生产有了更好的预见性。通过分析预测,更好地指导农民掌握种植规模和种植时间,尽量规避市场风险。
蔬菜卖难是个老大难问题。今年,我省将进一步建立健全高效灵敏的蔬菜产销信息体系,完善我省25个基点县、200多个蔬菜信息监测点、83个县的面上蔬菜信息采集上报监测体系,及时提供和掌握产销地的蔬菜交易价格信息,强化对蔬菜生产、市场和价格走势的分析预警,引导蔬菜生产者、经营者合理安排生产经营活动。同时,努力培育有较高知名度的蔬菜品牌,推进蔬菜证明商标和地域品牌的创建工作。通过电视台、报刊、网络等媒体以及农展会等形式宣传蔬菜产品,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整合培育产业名牌产品100个。推进产地拍卖、产品配送、直销专卖、电子商务等新型现代营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