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袁卫
说起浙江,最抓人眼球的,无疑是她发达的经济:连续多年处于全国经济发展“第一方阵”,连续28年位居全国省区第一的农民收入,每年有数十个县(市、区)出现在全国百强县榜单上……
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加速推进的沿海省份,其在粮食生产方面也亮点纷呈,令人惊叹:2011年,浙江以全省早稻平均亩产407公斤的成绩,勇摘全国桂冠;2012年,宁波农民许跃进用963.65公斤的平均亩产,创造了全国水稻百亩方产量新纪录;在全省单季晚稻平均亩产方面,2010年突破500公斤、2011年实现510.8公斤、2012年达到515公斤,不断刷新浙江水稻高产纪录。
寸土寸金的浙江,正在以其自己的方式,调和着经济发展与粮食生产争地的矛盾,在工业化与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同时,把鱼米之乡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夯基础】
地力提升“缺啥补啥”
改革开放后,随着城市版图扩张,工业化进程推进,良田被大批征用。缺地,成为浙江农业面临的最大烦恼。
建设标准农田,便成了浙江确保3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力争160亿斤左右粮食总产量和55.5亿斤地方粮食储备规模的重要抓手。从1999年开始,浙江用整整十年时间,建成了1500万亩标准农田,让上述三条红线有了“立足之地”。然而,2008年,省委省政府的一份调研报告指出,在我省现有1500万亩标准农田中,有近三分之二达不到亩产吨粮的生产要求;部分农田水利设施不配套,出现了“有渠无水灌,有水无处排”的现象;一些新建设的标准农田,多为耕作层浅薄的溪滩地、山坡地,耕地地力整体不高……
浙江七山一水两分田,人均耕地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数量少,只能以质取胜。”浙江人深谙此理。2009年2月,一个以加强标准农田建设管理、提高农田单位产出能力的营养补充计划——“千万亩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获准出炉。按照计划,浙江将用十年的时间,投资上百亿元,力争到2018年,让所有1500万亩标准农田全部吃上“营养餐”,真正达到“田成方、林成行、渠相通、路相连、土肥沃、产出高”的吨粮田要求,彻底消灭低产田。
省种植业管理局负责人坦言,从追求耕地“面积安全”到追求耕地的“质量安全”,粮食生产从“藏粮于民”和“藏粮于库”到“藏粮于地”,浙江的这一战略选择,为保证粮食安全夯实了基础。据了解,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按照标准农田的功能不同,分类提升其质量水平:对平原二等标准农田通过实施质量提升工程达到吨粮生产能力水平;对基本达到一等标准的农田,通过“缺什么补什么”来完善基础设施,配套“三新”技术,并优化农作制度,逐步将之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对非平原标准农田,开展地力综合培肥,配套完善基础设施,优化种植结构,因地制宜发展粮经并举、设施农业和特色农业;同时,进一步强化标准农田质量检测与监测体系建设和标准农田管理制度建设,创新建立标准农田质量长效管理机制。
记者了解到,截至2012年底,我省已组织实施标准农田质量提升220万亩,并通过种冬绿肥、秸秆还田、增施农家肥、应用配方肥等措施,累计完成地力培育1454.2万亩次。今年,我省计划继续按照农民主体、政府主导,统筹规划、协调推进,功能主导、严格标准和用养结合、重在管理的原则,组织实施标准农田质量提升55万亩,并大力实施地力培育工程,使越来越多的浙江农田质量得到显著提升,有望实现3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的目标。
【建平台】
功能区内稻花飘香
“今年我省粮食生产形势相当不错。”说起今年的粮食生产情况,省农业厅粮食首席专家孙健一脸欣喜。他说,从农业厅近期掌握的情况来看,今年我省预计春粮播种面积为273.7万亩,同比增2.5%;早稻一改面积连年下降的趋势,播种面积达169.8万亩,同比增2.3%;预计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901.2万亩,增1.27%。
“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为近几年我省粮食生产实现面积和产量齐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孙健表示。浙江的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正式启动于2010年,按照建设良田、应用良种、推广良法、配套良机、推行良制的要求,依靠科技,增加投入,完善设施,长久保护,强化管理,高标准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使之成为旱涝保收的稳产区、高产高效种植模式的示范区、先进适用技术的应用区、解决季节性抛荒的带动区、“统一”服务的先行区,为稳定粮食生产夯实基础。“如果说,千万亩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为确保3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夯实了基础,那么,粮食生产功能区就为160亿斤左右的粮食总产量提供了保障。”孙健说,按规划,到2018年,浙江将建成80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按照吨粮田的标准计算,80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的粮食产量就有160亿斤。
于是,人们发现,从杭嘉湖平原到西南山区,从金衢盆地到浙东沿海,一个个连片成块、稻花飘香的粮食生产功能区得以建成。到2012年底,全省已有163个千亩以上粮食生产功能区通过认定验收,累计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356.8万亩。通过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得到广泛推广应用,灌溉水利用系数由原来的0.3-0.5提高到了平原地区的0.7和山区的0.65,功能区内粮食产量比面上高出7.3%,粮食生产水平和产量水平明显提升。孙健介绍,2013年,我省将新建粮食生产功能区100万亩,离800万亩的目标又进了一步。
但是,随着前几年的稳步快速推进之后,我省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也遭遇瓶颈制约。
孙健坦言,前几年之所以建设速度较快,是因为各地纷纷选择基础条件较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较高的田块率先建设,越是往后,难度越大。为此,在继续加大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扶持力度的同时,我省农业、国土、财政等部门积极沟通,正在谋划出台相关政策,计划将高标准基本农田、农业综合开发等资金投入到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中,以协同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进一步抓好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与管护考核工作。同时,省农业厅还将开展粮食生产功能区“非粮化”重点课题调研,研究提出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管护的政策性意见和责任体制建设方案,有效抑制粮食生产功能区“非粮化”倾向,尤其要禁止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内种植多年生植物和挖塘养殖水产,保证粮食生产功能区内每年至少种植一季粮食作物;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管理,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电子地图和数据库,力争在今年10月底前完成2010-2018年粮食生产功能区上图入库工作;同时,大力推进规模化生产和社会化服务、开展新型高效农作制度创新,推广农机农艺结合模式,开展水稻集中育秧和机械化插秧,提高种粮效益,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创高产】
亩产过吨梦想成真
要说谁是浙江去年最出“风头”的农民,肯定是许跃进。这位宁波市鄞州区洞桥镇百梁桥村的种粮大户的名字,频频出现在央视、人民日报、浙江日报等权威媒体上,因为去年,他承包种植的单季晚稻百亩方平均亩产达963.65公斤,创造了全国纪录,而且高产攻关田的亩产达到1014.3公斤,率先实现了单季水稻亩产过吨的梦想。
其实,不仅仅是许跃进,越来越多的种粮农民走上了靠科技、增单产、求效益的路子。对人多地少的浙江而言,要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只有在粮食播种面积稳中有升的基础上,以强科技、提单产为主攻方向,着力通过提高单产来增加总产。而将优质高产粮食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机具进行集成利用和推广的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则是提高单产、加强示范的一个良好载体。
粮食亩产屡创新高、频频以“水稻高产区”身份在全国亮相的浙江,坚定了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实现单季稻亩产过吨的信念。记者了解到,今年我省将继续实施省“0406”水稻育种攻关计划,在不断培育超高产品种的基础上,在适合机械插秧的早熟、高产、多抗连作早晚稻品种上实现突破;加强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建设100个部级粮油万亩示范片和300个省级水稻千亩示范方;组织开展“超级稻百亩方亩产千公斤攻关”,在高产创建示范片中,选择建立10个核心百亩方,开展超级稻亩产超1000公斤攻关,力争到2015年实现1000公斤攻关目标。“通过实施该行动,集成一套超级稻1000公斤栽培技术模式,为优化提升我省水稻增产模式提供依据,为浙江出现更多的‘许跃进’而努力。”孙健如是说。
6月3日,桐庐县分水镇大路村农民在机插单季稻。 何小华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