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吹响了创新驱动发展的号角。当前,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正在我省全面实施,这是我省深入实施“八八战略”的最新实践,是干好“一三五”、实现“四翻番”的有效举措。
创新的实质是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创新第一驱动力作用,以科技创新的新成果拓展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社会生产力的新空间,以科技创新的新突破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从1999年开始,由省农业厅牵头,组织在杭省级以上农业科研教学单位,启动了以创新发展为着力点的“三农五方”科技协作项目,2011年拓展为“三农六方”,形成了省农业厅、省农科院、中国水稻所、中国茶科所、浙江大学、浙江农林大学六家单位合力攻关的格局。“十一五”以来,“三农六方”共组织实施超高产水稻示范推广、油菜新品种全程机械化技术集成等实用技术协作项目177项,示范推广新品种140个、新技术221项,逐步探索形成了“以需求定项目、以项目促协作、以协作创机制”的农科教结合新路子,有力促进了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生产、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的有效对接。本期开始,本报将聚焦“三农六方”各科研院校在合力推进浙江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做法和成效。
□本报记者 葛勇进 通讯员 戴杰 杜琼
富民靠产业,强省靠科技。“十五”以来,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育成农业动植物新品种(组合)272个,80%以上成果被推广应用,培训农民10万人次以上。“我们将充分发挥省农科院在科研、人才、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坚持农业科技创新,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为推进浙江农业现代化‘8810’三年行动提供科技支撑。”省农科院院长陈剑平院士说。
完成科技项目2300项,育成新品种272个
科技创新:助力农业现代化发展
今年油菜收获时节,浙江田野喜讯不断。5月29日上午,在长兴县画溪街道曹家桥村农户彭桂福家的田里,由省农科院研究员张冬青科研团队选育成功的油菜新品种“浙油50”,经专家验收最高亩产达300.64公斤,打破了我省油菜最高亩产242.5公斤的纪录。这在我省目前油菜平均亩产不到200公斤的情况下,显然是个不可思议的飞跃。
这是省农科院作核所历经10年培育的高产高油新品种,也是我省第一个国家审定的跨长江中下游区油菜品种。“不仅高产高油,该品种的油质还可媲美橄榄油。”张冬青说,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该品种平均含油量49.56%,不饱和脂肪酸总量90%,饱和脂肪酸7%,是目前国内已审定的油菜品种中,含油量和亩产油量最高的新品种。目前,“浙油50”在我省的推广面积为72.16万亩,在省外推广近100万亩。
“浙油50”只是省农科院通过科技创新取得成果的一个缩影。在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省农科院不断提高自主科技创新能力,为浙江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支撑。如2004年该院选育的水稻“协优7954”在云南试种时,就曾创下亩产1218.3公斤的超高产纪录;该院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浙油”油菜系列、水稻“Ⅱ优系列”、“浙粳系列”、“钱优系列”等,年种植面积达600万亩以上。“十五”以来,该院共育成农业动植物品种(组合)272个,其中农作物品种263个,畜禽品种(系)9个(含蚕品种8个);通过国家审定农作物新品种(组合)23个。
除接二连三推出的农作物新品种外,该院研发的一批新技术、新设施,因贴近科技前沿、先进实用,同样令业内称道,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装备。如省农科院数字农业研究所研制的“农业设施环境远程智能监控系统”,集成传感器、远程视频、远程通信等现代高新技术,实现了温、光、水、肥及视频图像信息远程实时监控,环境胁迫即时预警,设施装备远程智能控制,专家交互与指挥,通过产品码溯源等功能,可以做到“秀才”不出门,尽知田间事,为农业工厂化智能设施生产奠定了基础。该技术成果目前已在舟山、金华、湖州、嘉兴等地推广使用。
“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我们不断抢占着新的高地。”陈剑平告诉记者,经过多年建设,目前,省农科院不仅在动植物种质资源创新与新品种选育、植物病毒研究、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生产、农村发展规划等领域确立了优势地位,而且在农业部组织开展的第四次(2006-2010年)全国农业科研机构科研综合能力评估中,该院的畜牧所、作核所、蔬菜所、园艺所、蚕桑所、环土所等6个研究所进入全国“百强所”,有10个研究所列本专业排名前10位。改革开放以来,该院主持的项目获国家及部省级成果奖励500余项,其中国家发明奖2项、国家科学大会奖4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8项(其中一等奖2项)。在历次全国农业科研机构综合科研能力评估中均居前列。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110个新品种被列为省主导品种,80%以上成果得到应用
成果转化:让科研与生产实现无缝对接
“让科技落地开花”。陈剑平说,科技创新是手段,成果转化是目的。科研人员呕心呖血获得的农业科技成果,如果不推广应用,不落地,就是写在纸上的一句口号,只能停留在实验室和论文阶段。农业科技的效益是在落地之后才实现的,才能真正惠及农业、惠及农民。“论文写在田间地头,成果留在千家万户”。在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助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省农科院注重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让科技落地、扎根、开花、结果。6月6日,由省农科院作核所选育成功的晚稻新品种“浙粳22”,获得2012年度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该品种自2007年起连续6年被列为全省主导品种,2009年全省种植92.1万亩,居所有晚粳稻品种第1位,成为我省当家品种;近3年来,该品种累计推广面积586.8万亩,成为我省推广面积最大的晚粳稻品种,创经济效益5.4亿元,为我省粮食稳定增产发挥了积极作用。
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以来,省农科院有110个新品种被列为省农业主导品种,在我省现代农业发展中“唱主角”。浙江省内90%以上的蛋鸭品种、70%以上的杜洛克种猪、68%的农桑品种、63%的翠冠梨品种、占油菜60%的“浙双”系列品种,占番茄60%的浙杂系列,都出自省农科院。其中,“浙双72”为我省推广面积最大的油菜品种;翠冠梨为浙江省第一大主栽品种和我国育成的梨品种中栽培面积最大的品种。该院蔬菜所育成的“浙粉”、“浙杂”系列番茄,春萝卜、松花菜等一大批蔬菜新品种,替代国外品种,一改我省蔬菜良种长期依靠进口的局面;选育的草莓、葡萄、猕猴桃、迷你系列番薯等新品种,均已成为浙江省发展农业特色产业、致富农民的主导品种。
一批先进的基础应用、高新技术也在落地之后开花结果,成为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如省农科院蚕桑所研发的专养雄蚕技术,在杭嘉湖地区推广应用后,其综合效益比常规养蚕提高了20%-25%。此外,植物组培种苗规模化快繁技术、从田头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等一系列新技术,都已成为提升我省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支撑。据统计,近10年来,该院有80%以上的成果在生产上得到推广应用,创造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建立科技示范基地8.5万亩,培训农民10.5万人次
服务“三农”:让科技之花绽放田野
在文成县,自从2003年省农科院派遣了陈学智等养兔专家后,从新品种引进到养殖技术改进和疫病防控技术提高,从农户培训到龙头企业培育,全方位的科技服务,使文成县兔业得到迅速发展。2011年全县年肉兔饲养量216万只,兔业产值达1.74亿元。富裕起来的农民高兴地编了顺口溜:“家养3只兔,不愁油盐醋;家养百只兔,走上致富路。”
2003年起省农科院组织下派科技特派员,送科技入户,让科技之花绽放田野,使农民直接受益于科技。科技特派员通过带项目、带资金、带技术、建基地,使人才、成果、资金等科技要素向农村流动。他们建立科技示范基地,做给农民看;开展技术培训,创办田间课堂,教会农民做;建立合作组织,带着农民干;发展特色产业,带动农民创业致富,促进欠发达地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据了解,省农科院已先后派出11批685人(次)科技特派员赴全省56个县(市、区)的66个乡镇开展科技扶贫,组建35个团队特派员和1个法人特派员,有效增强科技兴农的合力和影响力;累计提供种养新品种、新技术3000多项次,建立科技示范基地面积8.5万亩,举办“科技二传手”等技术培训1460多场次,培训农民10.5万人次,扶持(创办)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166个,新增就业1万多人。
省农科院还通过实施“双百下乡”、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等科技兴农活动,让科技专家深入田间地头“巡诊把脉”,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通过“百名专家科技入户”、“百场农业科技下乡”等多种形式,向广大农户传播科技和市场信息,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组织编印《实用技术汇编》、《效益农业技术问答丛书》等科技推广资料,提高科技成果的受益面。同时,依托科技成果和人才优势,省农科院还创新科技兴农机制,参与全省农业“两区”建设,使80%成果在生产上得到推广应用。
建立院地合作科技示范基地。按照“优势对接、合作示范、提升产业”的原则,省农科院先后在嘉善等地建立设施蔬菜等26个院地合作科技示范基地,基地面积3万亩,示范推广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68个(项),辐射推广面积183万亩。
近两年来,省农科院用工业化的发展理念,借鉴城市综合体概念,积极与地方共建农业综合体,大胆探索发达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思路和新模式。联合绿城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先后与嵊州市、丽水市签订促进现代农业、生态精品农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与温州市、武义县、舟山定海区政府签署科技合作协议,就如何更好地服务“三农”进行新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