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1版:浙江林业

“地球之肾”你我共拥有

——“美丽浙江湿地行”专题报道(上)

  □本报记者 陈鎏琰 通讯员 张健康
  湿地是地球上最美的自然形态之一,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淡水资源、调节气候、降解污染物和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资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被誉为“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和“物种基因库”,与森林、海洋一起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
  浙江是全国湿地类型分布最全的省份之一。据统计,浙江省面积在8公顷以上的湿地有27种类型,总面积117.67万公顷(不含水田面积),相当于全省区域总面积的10.8%。同时,浙江省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景观优美,里面分布有高等植物1482种,占全省高等植物总数的32.49%;有脊椎动物1107种,占全省脊椎动物总数的79.76%。其中国家Ⅰ级保护植物有中华水韭、东方水韭、莼菜、长喙毛茛泽泻等;国家Ⅰ级保护动物有东方白鹳、黑鹳、中华鲟、鼋、扬子鳄、白暨豚等。目前,全省134种省级(含)以上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是依靠湿地存活的。
  近日,本报记者参加了省林业厅组织的“美丽浙江湿地行”专题采访活动,奔赴嘉兴、宁波、绍兴、丽水、温州等地,看浙江湿地保护取得的阶段性成就,听社会各界对关注和保护湿地的意见和建议。
嘉兴石臼漾:让水质起码“跳一级”
  漫步在嘉兴市石臼漾水源生态湿地,只见流水潺潺、碧波粼粼,密集分布的水生植物,恰似给河道披上了一层绿色的被子,不时还能看到周边不少市民在此嬉戏游玩。
  事实上,石臼漾水源生态湿地不仅有美丽的外表,更在深度净化嘉兴饮用水源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嘉兴市水务投资集团副总经理陈玉林告诉记者,嘉兴水资源主要是来自上游的“客水”,作为市区两座自来水厂之一的石臼漾水厂,其水源地水质总体为五类以下。源水从新塍塘、北郊河进入湿地后,先后经过生物预处理区、根孔生态净化区,再来到深度净化单元即南臼湖。300多亩的南臼湖,最深处有7米,水体容量将近60万立方。水体在此处停留约3天,其表面、深处的微生物被进一步净化。“从新塍塘、北郊河流过来的源水,经过湿地一系列净化后,出来的水质指标一般可以达到四类以上,然后,再通过引水渠进入石臼漾水厂。”陈玉林表示,石臼漾水源生态湿地为供水规模达25万吨的石臼漾水厂的安全供水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保障,同时,湿地所具备的120万吨源水储存量,在外来水质遭到突发污染时,也可以成为城市水厂的安全储备和缓冲。
  据了解,石臼漾水源生态湿地是国内首个水源生态湿地,创造了我国生态型城乡供水水源地的先例,不仅被命名为省级湿地公园,而且引来了无数同行和学者的考察与研讨。在石臼漾水源生态湿地稳定运行的基础上,嘉兴市正在筹建第二个城市水厂水源生态湿地项目——贯泾港水厂水源生态湿地,使嘉兴市区两座水厂同步配备水源生态湿地,以保障嘉兴市区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同时,嘉兴市所辖5个县(市)纷纷借鉴嘉兴市石臼漾水源生态湿地的成功经验,开发建设生态湿地及湿地延伸产业集群,以进一步带动并推进嘉兴市的生态环境建设。
宁波杭州湾:候鸟的天堂
  在杭州湾跨海大桥南岸西侧,有这样一块淡咸水湿地——这里不仅是世界级候鸟迁徙的中转站或越冬地,220种从西伯利亚迁徙至澳大利亚的候鸟,都会在这里停留栖息,而且这里也成了人类观鸟、研究鸟类迁徙的世界级胜地。这就是宁波杭州湾国家湿地公园。
  2011年12月,宁波杭州湾湿地公园建成为国家级湿地公园,这也是浙江第二个国家级湿地公园,面积是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4倍。宁波杭州湾新区湿地管理中心主任岑柏峰说,与杭州西溪湿地相比,宁波杭州湾国家湿地公园的不同之处在于,其主体是滨海、滩涂,还有自然的盐沼湿地和人工的淡水湿地。他觉得,从生物的多样性角度看,宁波杭州湾湿地资源更丰富,特别是鸟类资源。“宁波正好位于东亚候鸟迁徙的通道上,滩涂又为鸟类准备了丰富的食物,鸟类资源得天独厚。截至目前,杭州湾湿地公园调查记录的鸟类累计达220种,其中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鸟类有13种,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中国受威胁鸟类名录的鸟类有9种。”岑柏峰说,这里还生长着高等植物、浮游植物、底栖动物、鱼类等生物550余种。“在这里,保护始终被放在开发的首位,”岑柏峰告诉记者,杭州湾湿地公园所有的规划都是为了能更好地保护原生态。该湿地公园开放至今,将每天进园的游客一直控制在2000名以内,并根据候鸟习性,将80%的开发区域作为生态保育区,每年秋冬季节封闭时间长达4至5个月。同时,在湿地国际、全球环境中心的专家协助下,杭州湾湿地公园还建成了国内独有的水鸟高潮停歇地,为迁徙的鸻鹬类和越冬类鸭类提供适合的生存环境。岑柏峰说,“未来,杭州湾湿地将优先考虑环境教育、生态旅游。”
诸暨白塔湖:湖畔田间的农耕湿地
  坐船穿行在位于诸暨市北部的白塔湖生态湿地里,可见到“湖中有田,田中有湖,人湖共居”的一番美景,令人赞叹。“白塔湖湿地是诸暨最大的湖畈和生态湿地,集渔业观光、农业灌溉于一体,属浅水型湖泊湿地,被称为‘浙中小洞庭’。”诸暨市白塔湖生态湿地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吴建人说道。
  据统计,白塔湖湿地区域面积为64平方公里,其中规划面积13.86平方公里,区域内水资源丰富,水域面积达到6375亩。湖内植被除了水稻、蔬菜之外,还有河柳、桑树、香樟、芦苇等。水产资源也异常丰富,主要有湖蟹、甲鱼以及鲢鱼、鳙鱼等,是典型的水乡泽国、鱼米之乡。白塔湖湿地不但风光秀丽,而且千百年来养育了一方百姓。湿地农业以捕捞业、养殖业和种植业为主,湿地内的白塔湖国营渔场现有水域5250亩,年产鱼12万公斤;湿地内分布着78个岛屿,散布的农田盛产水稻,粮食年产量达636万公斤,是诸暨市重要的产粮基地;珍珠养殖业也是湿地的重要产业。
  然而,近年来,随着经济建设的加快,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尤其是私营企业的发展,白塔湖湿地内部的水质受到污染,水质日趋恶化,湖面不断被蚕食。幸运的是,诸暨市委、市政府对白塔湖治理工作十分重视,2007年该市提出了“实施白塔湖湿地保护”的战略决策,将白塔湖湿地保护列入2008年新农村建设八大工程。2008年7月21日,白塔湖被批准为省级生态湿地公园,同年8月29日,诸暨市白塔湖生态湿地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正式挂牌成立。目前,白塔湖湿地公园国家级申报工作也已启动。如今,通过加强舆论引导、严格管理、科学编制规划、科学修复,白塔湖湿地正逐步恢复其往昔令人沉醉的美景。
乐清西门岛:最北红树林的守望
  站在乐清市雁荡镇西门岛的滩涂边,举目望去,海阔天空,这就是西门岛滩涂湿地,总面积为2.8万亩。而其中一片一米多高的红树林显得有些不起眼,然而,就是这些红树林,护卫着海洋湿地。
  西门岛位于乐清湾北部,隶属雁荡镇。西门岛滩涂湿地的红树林区,是目前全国最北端的一片红树林,也是浙江省唯一的海岛红树林种植区。西门岛红树林由人工引种而成。自1957年西门岛渔民先后从福建省引种红树122株,成活率和保存率均较高,经二三十年后,这批红树自然繁殖至第二代、第三代,数量达数千株。红树林根系发达,牢牢扎入淤泥而不倒,同时根可在泥土中呼吸,为海水提供氧气,具有净化海水和海洋空气、消除海浪、保护滩涂的作用。目前,它在乐清湾的总面积已达到200余亩,成为维系乐清湾滩涂湿地的屏障。
  如今,在红树林区,只要一退潮,渔民们都开始拣各种海鲜,跳跳鱼、螃蟹之类的翻开泥土就有。据统计,红树林区共有缢蛏、泥蚶、彩虹明樱蛤、珠带拟蟹守螺等37种岩礁性生物和92种泥滩生物。这里还拥有世界级濒危鸟类黑嘴鸥、黑脸琵鹭,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黄嘴白鹭、斑嘴鹈鹕以及大量湿地水鸟。当地一位渔民告诉记者,别的海滩退潮,根本捡不到什么海鲜,唯独西门岛是个例外,功劳归于西门岛滩涂湿地的保护。良好的生态使大量海涂生物繁衍生息,也引来众多候鸟在此栖息。
(下转C2版)
(上接C1版)
景宁望东垟:海拔1300米的高山湿地
  参加此次专题采访活动的记者们来到景宁畲族自治县时,恰逢大雨,伴着雨点,绕着盘山公路行进近1个多小时,终于来到了浙江省唯一以高山湿地为主要保护对象的景宁望东垟高山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
  望东垟高山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景宁县上标林场境内,距县城65公里,总面积1194.8公顷。在这里,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南方红豆杉和伯乐树,二级保护植物有福建柏、榧树、鹅掌楸、香果树、野大豆等7种,省珍稀植物有大叶三七、乳源木莲等30种。保护区共有脊椎动物272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黑麂、云豹、金雕、黄腹角雉、白颈长尾雉等。更重要的是,保护区还是飞云江水系和瓯江水系的发源地之一。
  在这片湿地里行走,犹如踩在一块吸饱了水的海绵上,“有不少地方还能陷进人去,走路要小心”,保护区工作人员柳健清不时提醒记者小心脚下。“这个高山湿地平均海拔1300米,属于国内少见的溪源湿地。”望东垟高山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总工程师刘日林说,一般湿地都是低海拔的,如杭州西溪湿地,是以水、草、候鸟等见长。但景宁望东垟高山湿地就不同了,它是华东地区面积最大的乔木类型高山湿地,核心区面积就有700亩。生长在海拔1300多米的江南桤木尤其独特,因为10多米高的江南桤木一般生长在低海拔湿地,但望东垟至今保留着面积达40公顷的森林群落——江南桤木,这在浙江绝无仅有,国内也十分罕见。
  2000年,望东垟自然保护区开始筹建,景宁县率先对望东垟湿地周围、渔漈坑原始次生林及飞云江源头的水源涵养林进行全面封山保护,将这一区块划入生态公益林进行管理,并加大了湿地保护宣传力度。2002年,望东垟高山湿地县级自然保护区建立;2007年,望东垟高山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成立。“这一高山湿地保护区,今后重点要保护的就是这里的高山沼泽湿地森林群落及珍稀动物物种。”刘日林说。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