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要闻

人水和谐的美丽画卷

——走读桐庐生态河道

  □本报记者 金茹
“好山两岸如芙蕖,溪水可濯亦可渔”。我省虽然是名副其实的江南水乡,但近年来如王冕诗中这样可濯亦可渔的溪水显然已经不多了。省河道管理总站副主任方自亮介绍,全省与百姓生活紧密相关的大约9万公里河道,很多已经被工业废水、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侵占,水体严重污染,发黑发臭,一些河段水质甚至从原来的三类变成了劣五类。
  看到这里,人们不仅要问,江南水乡还有好水吗?近日,记者在桐庐采访时发现,这里景美岸绿的生态河道,不失为浙江治水的一个范本。
一条河道,富了一方百姓
  芦茨溪全长22公里,位于桐庐县富春江镇东南面,沿溪有石舍、茆坪、芦茨三个行政村的近4000个村民依水而居。过去,农民生活垃圾全倾倒在溪里,20多米宽的白沙溪,日积月累,竟成了一条鱼虾绝迹的臭水沟。
  “现在不一样了,你看,这水清吧。”吴生泉当了30多年的水管员,看管芦茨溪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他告诉记者,从2007年封山育林开始,这水就慢慢变清了。2009年,桐庐县水利部门又投入2000多万元资金,对芦茨溪河道实施全面整治:清理淤泥、垃圾,整治河坡,修复损毁堤防及护岸,并禁止在溪边开采石料、捕鱼、乱垦乱挖行为。
  而最重要的是,芦茨溪在河道清理、综合整治的同时,建立河道长效管理机制,落实了河道保洁员,并和河道保洁员签订责任书,市、县、乡三级年底统一考核。
  胡吴林今年83岁,因为每天早上都会去溪边散步,他就当起了芦茨溪的保洁员。“一年大概收入四五千元,村里几公里的河道就我们几个老年人分段承包,没事大家就来河边走走,清理一下,收入还增加了不少。”胡吴林一天要来溪里两次,看到树枝垃圾就捡走。据了解,现在在富春江镇,像胡吴林这样的保洁员有四五十个,尽心守护着自己的家园。
  家美了,财源也开了。沿溪的三个村借助好山好水,家家户户发展起农家乐,一到周末,从上海、杭州慕名前来的游客在溪边嬉戏,十分惬意。去年,仅芦茨村就接待游客7万人次,营业收入3500万元,全村人均年收入达1.6万元,比全镇人均年收入高出2100元。
一条小溪,美了一个村庄
  “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窗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溪沟就是垃圾污水的家。”因天子源、青源溪环绕而得名的环溪村,是个古村,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但治水前的环溪村庄环境,在村委会主任周忠莲的形容下,却是这样一副脏乱的景象。
  2008年开始,结合新农村建设、污水处理工程、古村落保护工作,县水利部门从规划入手,对环溪的农村河道进行了综合治理,投入280万元实施污水处理工程,全村共新建生活污水池9个,其中2个是微动力太阳能污水池,7个是人工湿地,种植亲水性植物,全村606户农居全部实现截污纳入污水管道;投资420万元开展河道整治,完成河道清淤近1万方,新建堤防1200米,维修和加固堰坝9座。
  现在,环溪村面貌焕然一新,溪岸整洁、溪水清澈、溪埠头平整。在村口的人工湿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示范装置前,周忠莲指着处理完毕的水自豪地说:“这水干净吧!”她还为村里编了一段新的顺口溜:“垃圾有人拉,污水有了家,室内现代化,室外开百花,溪沟清澈见底有鱼虾。”
  过去的猪栏,现在变成了村里的“猪栏茶吧”,村民们在这里喝茶聊天,村里还投入近千万元修复村内古建筑和中心古街,并建起了休闲娱乐广场。2006年,环溪村被列入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次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