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在一夜之间,“80后”一代集体变“老”了。先是怀旧。他们唱着“老男孩”,怀念看过的连环画,还有那些年一起追过的女孩。再是叹老。一群在父母看来还是小孩的“80后”,动不动就大叹“老了”“心好累,感觉不会再爱了”……
毋庸置疑,惯于怀旧,或有矫情成分;动辄叹老,也许是“为赋新词强说老”。可当祭奠青春已成集体心理映射时,需要思考的是,本该是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何以染上暮气?北岛有首诗,道出部分人的心声:“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它穿透人的心灵。
正因怅惘,所以才精神“早衰”,才在叹老中释放情绪。当曾经挥斥方遒的意气,在现实面前都缺席;当田园牧歌的浪漫情怀,被机械化生活阉割……重荷之下,被掩埋的是激情与锐气,因而,不少人拥抱过往,坠入幻化出的精神乌托邦。
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怕与爱》里,刘小枫讲述了在大时代语境下,个体命运遭遇社会转型的碰撞后的价值彷徨。而在当下,“80后”的爱与怕,也被烙上浓厚的时代印记。
对年轻人而言,现实惨烈不可怕,怕的是实现梦想的路子窄化。若“赢家通吃”的丛林规则,蚕食了资源配置的公平;“阶层板结”“上行遇阻”,造成流动不畅;格式化生活,消解着“思变”的耐性,可以想见,“仰望星空”就成了奢侈,而逃避也是种无奈选择。
时代淘洗下,青春难免褪色。让年轻人有梦可追,终需社会的培育——释放改革红利,让公平触手可及,不让“80后”成“失梦一代”。
(摘自《华西都市报》佘宗明/文 2013年5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