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林业系统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常年大部分时间工作在野外,经常手拿相机,肩扛仪器,爬山岗、入滩涂、上海岛。
你如果想知道浙江哪一片湿地最美?哪里鸟类最多?森林如何分布?只要问一问他们就可以了,因为他们对全省的森林、陆生野生动植物、湿地等资源情况掌握得一清二楚。
他们就是浙江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的技术人员们。
他们于10多年前开展的全省首次陆生野生动物调查告诉我们:浙江陆生野生动物资源种类丰富,共有鸟类464种、兽类99种、两栖类44种、爬行类82种,其中不乏全国特有珍稀物种,如黄腹角雉、梅花鹿、扬子鳄等20多种国家Ⅰ级保护动物;雁、鸭、鸻、鹬、鹤、鹳等多种国家重要迁徙水鸟。很多陆生野生动物具有直接的经济价值和重要的科研价值。
时过境迁,随着社会的进步,野生动物资源和保护形势也发生了明显变化。为再次摸清全省野生动物资源的“家底”,浙江决定于2012年启动第二次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旨在为保护和利用野生动物资源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
于是,本文作者跟随浙江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鸟类调查组,循着事先布设的样线和观测点,在台州追寻了一回自然精灵鸟类的踪迹,真实记录了他们在野外的工作状态,感受了他们的苦与乐。
鸟,自然界的精灵。它美丽鲜艳的羽毛、婉转动人的鸣声,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色彩和乐趣,让这个世界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鸟,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成员,许多鸟类还是开花植物的传粉者。如蜂鸟、花蜜鸟、太阳鸟、啄花鸟、绣眼鸟、鹎、管舌鸟及鹦鹉,是某些开花乔木和灌木的重要授粉者;许多鸟类是种子的储藏者和散布者,常成为森林扩展的好帮手。鸟,更是许多森林害虫的天敌,对制约森林害虫密度有着重要的作用。没有鸟,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可能会被严重扰乱。
鸟,对环境的变化非常敏感,当环境受到污染或破坏时,首先能从鸟类的健康与否和数量多少表现出来。许多国家都在监测本地区(特别是湿地)鸟类及其卵和雏鸟体内的化学残留物,以此作为判断环境优劣的指标。
鸟类调查是研究鸟类的基础,通过调查可以了解鸟类数量在不同季节与年度的变化,了解鸟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可以定位重要鸟类保护区域,并为环境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千山万水 寻鸟路漫漫
鸟类调查主要分为常规调查和专题调查。常规调查指对调查总体进行均匀系统布点而开展的调查,作业面广,可避免人为偏差,是一种基本的调查方法。专题调查则是专门针对某一物种、某一种群或某一区域进行的调查。
在常规调查中,对陆地鸟类采用样线调查法,在地图上系统布设样线,调查人员沿样线开展调查。而对海岸湿地鸟类资源,就采用样点法进行调查。
2013年的第一场大雪过后,元月7日,阴天,小雨,气温3度。笔者从杭州出发赶赴调查地临海。
下午4点,我们来到了临海市小芝镇里宅村后山。在这里,我们碰上了浙江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的刘三仔、金伟、吴丞昊3位调查人员。这之前,他们已调查了总长4公里样线中的3公里。该样线从里宅村后山的半山腰穿过直到村尾。调查人员从小路上山,没走多远,小路就被茂密的灌丛、芒萁所覆盖,调查人员只能一边拨开灌丛、芒萁摸索前行,一边进行观测调查。短短一公里的路,却走了一个多小时。
第二天,天气转晴,气温也迅速升高。大清早,我们跟随浙江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的刘小云、张芬耀、张小伟一组出发去调查,调查样线位于临海市大田乡和大洋街道,以大田乡双田村为起点,经上岙村、西山村,翻过一座杨梅林山岗,通过双桥村水库,沿着山坳一直到最高山头“顽皮尖”。调查人员沿乡间小道,穿行于林间,一路跋山涉水,攀山越岭,还要边走边细心观测,通过辨别鸟的叫声、观察鸟的形状,来确定鸟的种类,记录鸟的数量、生境。
穿过两个村庄的乡间小路还好走,要翻越杨梅林山岗就没有像样的路可走了,而且坡度很陡。大伙儿爬上山岗,在太阳直晒下,已是一身汗水。翻下山岗,好不容易到了山沟,高山挡住了阳光,山风一吹,就感到一身的湿冷。沿着山沟一路爬向山顶,小路崎岖不平,泥泞、阴湿的路面非常滑,一不小心就会滑倒。
从早上8点20分开始调查,走到终点已是中午12点,整个线路用了3小时40分钟。调查队员张小伟告诉我们调查成果:发现了鸟类30多种,其中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雀鹰,比较多的鸟有白头鹎、麻雀,每次发现都是成群结队的,少见的有红头长尾山雀、灰框鹊鹛、牛头伯劳。
当天下午,我们赶到三门湾六敖镇正峙村滩涂,参加海岸湿地水鸟的定点观测,在选定的每个观测点上持续观测半小时。
上午在临海还是晴朗的天空,下午到了三门,乌云密布,海面上寒风呼啸,气温骤降。调查人员在冬日寒冷的海风中进行观测调查,即使鼻子、耳朵被冻得通红,也得坚持。到调查快结束时,天已经黑下来,雨又开始下了。
一个下午的观测,收获不少,发现较多的有苍鹭、小、蛎鹬、罗纹鸭等鸟类。
披荆斩棘 有苦也有乐
浙江位于我国候鸟南北迁徙路线的东线中部,辽阔的滩涂湿地和丰富的食物,每年都吸引着大批候鸟来此越冬、休憩,为第二年繁殖蓄积能量,或为过境补充营养和休养生息。
据调查统计,浙江候鸟有313种,占全省鸟类种数的66.9%,其中冬候鸟有157种,占候鸟总数的50.2%;旅鸟和夏候鸟分别为 79种和 77种,分别占 25.2%和24.6%。候鸟的迁徙,使浙江的鸟类种类和数量呈现明显的季节和年度变化。
浙江鸟类调查主要在夏季和冬季进行。
夏日,调查人员不仅要冒着炎炎的酷暑,还要担心毒蛇出没。冬季,要顶着严寒,穿行于林间,跋涉于山间。
鸟类调查的艰辛与快乐令调查人员印象深刻。
调查人员金伟回忆说:“对黄岩那段的调查,印象特别深刻,早晨七八点钟就上山,在山上转了七八个小时,基本上好多地方没有路,都要靠自己一步一步地钻过去。在钻的过程中,一方面要调查记录鸟类,另一方面,还要尽量保护仪器不被损坏。”
这是一个雨雪过后的阴冷天,调查样线在黄岩院桥,这里山高、坡陡、林密。调查人员一早上山后,没走多久就没有了路,他们只能在茂密的林子间、灌丛中穿行。山上有大片的箬竹林,密密麻麻的,人在里面穿行十分困难,很多时候都要蹲着从箬竹林下钻过去。在调查过程中,他们还一度迷了路,4公里的样线,却走了18公里的路。中饭也只在山上吃了点早上带去的面包,走出山林时,他们已是饥肠辘辘,疲惫不堪。
虽然苦,但他们觉得苦中也有乐:在调查中发现了鸟,特别是发现了新的鸟类,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这次调查,他们就发现了不少新的鸟类。
根据规定,第二次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在全省共有8个调查地理单元,包含1100多条样线和150多个观测点。据介绍,这次冬季调查有82条样线、114个观测点,共发现鸟类187种、兽类6种。其中观测记录数量最多的5种鸟分别为麻雀、白头鹎、棕头鸦雀、领雀嘴鹎、红颈滨鹬;观测记录到的珍稀濒危鸟类有黑脸琵鹭、白琵鹭、卷羽鹈鹕、小天鹅等22种,均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省重点保护鸟类有黑嘴鸥、大白鹭、戴胜等14种。调查发现的6种兽类中,常见的有野猪、黄麂、华南兔等。
浙江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调查评估室副主任吴伟志表示,浙江自2012年12月开始冬季鸟类调查,现已进行了宁波、台州、温州的调查。根据这次调查,发现了许多珍稀濒危的种类,譬如卷羽鹈鹕、黑脸琵鹭、黑嘴鸥、鸳鸯等,还有一些猛禽。
他们在苍南县江南海涂围垦工程的围垦海塘调查时,观察到6只黑脸琵鹭和6只白琵鹭。黑脸琵鹭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全球只有2000多只。白琵鹭也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全球种群数量约为3.1万-3.45万只,分布很广,但各地种群数量普遍不高。
这次发现黑脸琵鹭、白琵鹭的温州湾湿地,是省内最好的水鸟栖息地之一。它们的出现再次证明了浙江沿海滩涂湿地对于黑脸琵鹭、白琵鹭等世界濒危珍稀物种以及湿地水鸟的迁徙、越冬和栖息具有重要意义。
与此同时,调查中也发现了一些情况,由于浙江靠海,滩涂围垦比较厉害,一些珍稀鸟类的栖息地生境发生了一些变化,部分重要鸟类的数量在下降。譬如黑嘴鸥,第一次调查发现3000多只,本次调查只记录到200多只。通过这次调查,他们将对围垦区域重要鸟类迁徙地的变化情况开展研究。
张健康/文 张健康 俞肖剑/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