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要闻

畜产品安全监管的海盐模式

  □本报记者 陈小平
  最近弄得养殖户们叫苦不迭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事件,再次让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成为了舆论热点。
  我省“8810行动”提出,要实施产品优质化行动,加强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强化免疫、检疫、检测等措施,抓好关键季节疫病防控和突发疫情应急处置,确保不发生重大动植物疫情。对一些散养户比较多的区域来说,要真正做到“落实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经营主体防控责任制”并不容易,不仅需要各方的重视和支持,也需要一些实际可操作的载体和举措。海盐县在动物防疫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现在只要鼠标一点,全县的防检疫情况就一目了然,情况有数自然心里不慌。”海盐县畜牧兽医局的负责人如是说。海盐现有养猪户3万户,存栏母猪近8万头,年产苗猪145万头左右。为解决“防疫难、阉割难”问题,海盐县畜牧兽医局借鉴银行、医院等部门普遍使用的排队叫号管理系统,开发了海盐县动物防疫和畜产品安全追溯系统,并依托这个平台对全县的动物防疫、检疫情况进行实时、动态监管。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海盐县畜牧兽医局副局长项雷生打开电脑进入平台。“5月9日西塘桥镇西塘村四组陈雪良养殖户有25头生猪需要二免,西塘桥镇兽医站防疫员张建军已于上午9点37分上门免疫。5月10日沈荡镇庄星村南三组养殖户沈华君家有13头生猪需要二免。”项雷生说,全县所有存栏生猪的免疫情况,76名一线防疫员的动向,哪天在哪户养猪户家免疫了多少生猪,他都一清二楚。
  该系统在畜产品安全监管方面同样成效显著。依托该系统,以联场带户责任制为基础,海盐县开创了“耳标定位法”监管模式,每个养殖场(户)都有一个固定钉载的“二维码”耳标,作为该场(户)的身份代码,相关责任人员只有按时(每月一次)到场到户巡查、抽检,扫描该场(户)的“二维码”耳标,才能在平台上生成巡查记录。相关责任人员有没有按时巡查?何时去的?抽检了几头生猪?平台上一目了然。屠宰检疫也一样,哪个屠宰场何时进了多少猪?来自哪里?谁检疫的?这些信息都实时更新。“都说生猪投入品监管难度大,关键是看怎么管理。在海盐县,我敢保证没有养殖户敢使用‘瘦肉精’等违禁品,因为我们做到了全面、定期巡查抽检。”对许多地方颇感头痛的畜产品安全监管,项雷生显得非常自信。
  “我们通过平台实施动态监管,加上严格的考核机制,调动了基层动物防检疫人员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变坐班服务为上门服务,使他们始终活跃在防检疫一线,从而使全县的动物防疫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始终处于可知、可控的状态。”说起使用该系统前后的不同以及成效,项雷生如是概括。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