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浙江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美丽田园魅力无限

  □本报记者 袁 卫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初夏将至,江南的田园好美。在这美丽田园上播种、收获的,除了农民,还有体验田园乐趣的市民。
  近年来,我省按照“一二三产有机结合、农业产业和文化旅游产业有机结合”的思路,通过发展农业观光园区、举办农业节庆活动、挖掘拓展农耕文化、设计农业创意产品等方式,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为提升我省现代农业发展层次、带动农民就业增收作出了贡献。
  省农业厅产业处处长吴新民告诉记者,浙江休闲观光农业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市民体验乡村旅游生活的愿望日益迫切,休闲观光农业得到了蓬勃发展。截至2012年底,我省共有各类休闲观光农业点2106个,面积182.2万亩,从业人员10.6万人;当年吸引游客5900多万人次,观光总收入达97.5亿元,全年旅游及园区农业生产总产值达131.9亿元。休闲观光农业已成为我省农业发展新的亮点、农民增收新的渠道,让美丽的田园具有了独特的魅力。
  上述数据,投射到具体的农业主体身上,便成了“魅力”的最佳注脚。
  周海东是嵊州市长乐镇的农民,十年前,他到杭州市余杭区仁和镇葛墩村流转40多亩土地,搞起了樱桃种植,经过十年的辛苦经营,他的“周海东樱桃采摘园”在当地已小有名气。4月30日,记者在采访时发现,前往园区采摘樱桃的游客络绎不绝,大多数游客在掏60元门票“吃爽玩够”后,还会以每公斤60元的价格带走一些亲手采摘的樱桃。记者观察发现,在4月30日上午10时至11时的一个小时内,有4批游客共14人到樱桃园采摘游玩,并买走了55公斤樱桃。
  “园区变成了景区,产品变成了礼品。”这是周海东对休闲观光农业的直观理解。他告诉记者,樱桃的上市时间集中在4月底到5月上旬的短短半个月之内,不仅采收费时耗力,市场销售更是难题,前些年,他尝试过到路边设摊叫卖,也曾把樱桃运到果品市场批发销售,但是效果一直不好,每年总有些樱桃或低价处理、或烂在树上。直到4年前,他在园区里搞起了采摘游,销售的问题才迎刃而解。“现在我的樱桃没有一颗是需要自己摘下来再拿去卖的,成熟果子还不够游客采呢!”周海东说,免去了奔波销售之苦后,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樱桃品种改良上,先后试种了国内外多个优良樱桃品种,并尝试将欧洲大樱桃(车厘子)与本土品种杂交选育,成功育出了果大汁多味甜的新品种,从而将产业重心从果树种植转到了种苗培育上。周海东透露,今年他的樱桃园每亩纯收入可以达到1.5万元左右,这还没有包括总量可观的游客门票收入。
  在广袤的浙江田野上,周海东绝非个例。慈溪的杨梅采摘游、余杭的枇杷节、上虞的“四季仙果之旅”、嘉善的杜鹃花展……近年来,我省各地纷纷把优美的乡村自然文化与浓郁的现代田园风光“打包”整合,推出了一个个既能体验农情野趣、又能自由采购新鲜农产品的休闲观光农业点,并通过组织开展四季鲜果采摘游、休闲农业创意精品推荐、创建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点等活动,打造了一批具有相当知名度的休闲观光农业基地,推出了一些休闲观光农业节庆活动和“巨网捕鱼采蜜游”、“竹乡生态品茗游”等12条休闲观光农业精品线路(详见今日本报8版)。休闲观光农业步入了发展依托产业、投入依托市场、做强依托合力、做大依托宣传、提升依托规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目前,我省已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8个,示范点15个,在去年举行的全国首届休闲农业创意精品大赛总决赛上,我省还获得了5个金奖、8个银奖及11个优秀奖的佳绩。
  “尽管我省的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势头良好,但是仍存在着定位不是很清晰、规划不是很科学、档次不是很高等方面的问题,我们将集聚各类社会资源,力争浙江休闲观光农业再上新台阶。”省农业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省将在资源集聚上下功夫:一是集聚投入要素资源,呼吁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大对休闲观光农业的扶持力度,在市场准入、用地用电、财政税收、金融信贷等方面争取给予政策支持;二是集聚农业产业资源,以农业“两区”建设为载体和依托,进一步拓展休闲观光农业产业链,实现农业一二三产业的联动发展;三是集聚科技人才资源,进一步探索休闲观光农业人才培养机制,采取培训、现场观摩、参观等多种方式培训实用创意农业人才,通过调入、聘用和智力引进等方式聚集一批农业技术推广、营销、管理人才;四是集聚文化宣传资源,加强宣传推介,扩大社会影响,营造发展氛围。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