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受伤之后,家禽业如何突围

——“走出家禽业困局”特别报道(上)

  □本报记者 陈小平
  受人感染H7N9禽流感事件冲击,近期我省乃至全国的家禽业瞬间“石化”,大量活禽滞销,价格暴跌,损失惨重。截至4月26日,全省家禽养殖业累计损失已超过8.5亿元。
  近年来,类似事件已让家禽业不止一次受伤,如何防范风险日显迫切。受伤之后,家禽业如何突围?记者最近多方调查采访,以期寻找一剂浙江家禽业有效应对风险的良方。
增强主体实力共渡难关
  近段时间来,不少地方家禽业遭受重创,养殖户一筹莫展。但就在此时,湖州一些与湖州广东温氏畜牧有限公司签有合同的养殖户却没有这方面的担忧,他们养的肉鸡能顺畅地卖给“温氏”公司,价格也严格按订单价不受影响。
  这并非个例。在宁海、三门、天台等地,一些与宁波市振宁牧业有限公司合作的养殖户也能从容面对当前的养殖困境,因为“振宁”公司即使不能按时收购土鸡,也会将饲料费用按天数补助给养殖户们。
  这些养殖户无疑是幸运的。“所以构建畜牧业新型产业体系,优化组织模式、增强主体实力,对于防范养殖风险、市场风险十分重要。”省农业厅畜牧首席专家戴旭明说,虽然我省家禽养殖规模化起步较早,目前规模化养殖已达90%以上,但在目前这样的突发市场风险面前,我省家禽业亟需一批有较强抗风险能力的主体。在绝大部分散户乃至小规模养殖户束手无策甚至破产转行的情况下,他们能够带领养殖户们顽强坚持,为产业恢复发展保存实力。
建立防范机制迫在眉睫
  家禽业自救,除了依赖产业龙头老大外,还可以探索一些产业风险基金等行之有效的办法。
  这段时间,慈溪市三北振慈禽业专业合作社社员们心里五味杂成。
  为了应对养殖风险,他们曾经建立过一个很好的模式,合作社按经营利润的12%及社员获高利润时的上交款作为风险基金,建立风险基金制度。
  2003年非典时期,合作社利用30万元风险基金补助社员成品鸡销售,帮助社员减轻损失;后来发生H5N1禽流感,合作社以高于市场价每公斤0.8元的价格收购社员肉鸡,在H5N1禽流感冲击最严重的2005年,社员们户均净收入仍达到3万元左右,有6户社员净收入超过8万元。
  但最近几年,因为没有重大疫情,社员们有些不太愿意花“冤枉钱”,风险基金不了了之。如今,“三北”社员们悔不当初。合作社理事长范伟达告诉记者,他们正在积极争取政府支持,恢复类似的风险基金。
  风险不可预知,需要提早防范。风险基金来自主体、用于主体,削赢补亏、操作方便。如果所有的养殖组织都能建立主体为主、政府补贴、运作规范的风险基金,等于建立了一道“防护墙”,能使产业在大灾面前有效规避风险、降低损失。
改进营销方式势在必行
  此次人感染H7N9禽流感事件给整个家禽业造成了沉重打击,尤其是媒体报道一部分病例有过与农贸市场活禽接触史的信息,让人们反思:我们传统的活禽消费方式是否应该改改了?
  很多人由此想到了国际上通行的冷鲜鸡消费方式。在发达国家,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开始推广冷鲜肉,目前已在其消费的生鲜肉中占到90%左右。冷鲜肉能保留鸡肉绝大部分营养成分,而且生产过程全程安全把控,运输过程全程冷链控制,能有效保证杀白鸡的卫生、安全。“振宁”公司目前就在积极酝酿改进销售方式,计划将销往杭州市区的优质肉鸡进行集中屠宰,杭州市区近20家门店全部采用冷鲜销售,不再现场宰杀活鸡。“振宁”公司总经理屠友金告诉记者,尽管改变国人偏好活鸡现杀的传统消费方式不容易,但采用冷鲜销售是将来家禽销售的一个趋势,痛定思痛,“振宁”公司要率先走出这一步。
  有专家分析,经过一次又一次风波,加上城市居民消费理念的不断改进,家禽业肯定会向冷鲜销售这个方向发展。只要相关经营主体能打响品牌、完善追溯体系,一定能逐步改变国人的消费观念,建立对冷鲜禽肉的信任和信心。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