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金国栋 通讯员 陈梦旦
本报讯 4月17日,当记者走进桐乡市龙翔街道董家村的新农村公寓,一个标准的篮球场和文化活动广场格外引人注目。“每天晚上,不少村民要到活动广场走走,拉拉家常,健身锻炼。昔日的垃圾场变成了活动健身场,村民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了。多亏有了‘一事一议’政策。”董家村村民费永祥说起“一事一议”带来的实惠,掩饰不住心中的喜悦。
在董家村的村道两旁,标准的绿化设施、淡淡的花香,让人仿佛走进了城市里的公园。董家村村委会负责人吕立峰告诉记者,村里的绿化项目以及污水处理设备也是靠“一事一议”政策建起来的。他说,现在环境变好了,村民们的心情也更好了,以前村民之间会有闹矛盾的事,现在很少发生。
在龙翔街道南王村的水泥路建设现场,记者见到了正在对水泥路工程质量进行检查的村支书俞有章,他告诉记者,以前村里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出门靠电筒,村里的年轻姑娘夜路都不敢走。当时,村里也想了很多办法,但是苦于资金有限,修不起这条路。
据了解,去年3月,南王村道路硬化及亮化建设工程被列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按照“三三制”原则,项目所需资金由省财政补助三分之一、市镇财政补助三分之一,村里只需承担三分之一。整个工程申请省财政补助30万元,街道补助30万元,村集体经济投入27万元,筹资筹劳5万元。俞有章说,“一事一议”大大减轻了村里的负担,现在村里已经硬化5米宽道路1.5公里,为1.9公里的道路安装路灯56只,极大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环境。
董家村和南王村只是龙翔街道实行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的一个缩影。据街道财政办工作人员张明锋介绍,龙翔街道是全市唯一一个“一事一议”项目覆盖到每个村的镇(街道)。今年初,街道还制定了“一事一议”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建立2013——2015年“一事一议”项目库,进一步规范了管理。张明锋说,截至去年,龙翔街道累计申请省财政奖补273万元,桐乡市财政补助28万元,街道财政补助264万元,各级财政共投入565万元,实施道路、下水道、亮化、绿化工程等村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8个,惠及9个行政村,受益村民将近1.7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