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余杭力保“舌尖上”的安全

  □本报记者 俞圣威
  一大早,在位于杭州余杭区良渚镇的杭州春溢联合蔬菜专业合作社里,检测员们熟练地完成了常规检测,给即将销售的蔬菜贴上了“出生证明”;
  12年来,余杭经济开发区农民黄文的农资经营点第一次配上了电脑跟POS机,他的农资产品连上了全省农资监管与服务信息化平台,今年,余杭被列入“农资监管与服务信息化建设项目”试点区,计划新增15家联网点;
  这几天,余杭区农民阮如鑫、任含生、徐福荣分别从径山镇、鸬鸟镇、塘栖镇向区农业局送去了厚厚一叠申报无公害产地的材料,区里将新认定无公害基地2万亩,对农产品生产的要求更严了……
  天气转暖,我省“8810行动”也日益升温,保障餐桌安全不遗余力,而余杭区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一例例生动实践,则是“8810行动”中的一个美妙“音符”。“农产品要出‘精品’,最关键就是要加大标准化实施力度。”余杭区农业局副局长胡惠生告诉记者,当地通过制定和修订农业地方标准、创建农业标准化项目、编制印发生产模式图、举办培训班等方式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工作体系,有效引导了涉农主体进行标准化生产。
  截至目前,余杭区已制定农业标准115个,其中国家级标准2个、省级标准14个;实施标准化示范项目70个,其中国家级3个、省级11个;累计实施面积14.7万亩,标准化生产推广示范累计34万多亩。其中《中华鳖池塘养殖技术规范》成了首个渔业国家标准,填补了国内人工养殖中华鳖国标的空白。全区种植业、畜禽、林业标准化生产率均达60%以上。
  同时,为让农产品的“出生地”能够精确到户,余杭区全面“撒网”,已建立农产品追溯点90个,发放农产品产地标志卡2502张,完成生猪规模养殖场二维码标识佩戴及生产、防疫相关信息的收集、录入和数据库建立。去年以来,追溯点精益求精,逐渐进化成精品追溯点,目前已升级35家,今年还将新建30家,持续深化追溯管理工作。
  标准有了,执行起来会不会有偏颇呢?对此,余杭区从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环节着手,狠抓检测质量。目前,余杭区检测站已获《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考核合格证书》《资质认定计量认证证书》“双认证”,并建成了100个动态定性检测点。今年以来,共实施基地农产品质量安全定量检测455批次,定性检测3586批次,其中蔬菜农残242批次,生猪“瘦肉精”3344批次。2013年将计划开展定量抽检617批次、定性抽检6300批次,确保生产基地的农产品抽检合格率97%以上。
  “这项工作任务每年都超额完成,按目前进度,今年的力度更大了。”余杭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科科长赵飙告诉记者。正是这种超前意识,使得余杭区的农产品抽检合格率走在了全省前列。
  针对农业投入品,余杭区的“绿剑行动”扬威出鞘,目前已出动执法人员105人(次),检查生产经营单位120多家(次),依法查处各类违法案件11起。
  与此同时,一张农资数据信息监管网也在逐渐成型。今年,全区将完成30家经营点的信息组网任务,使得农资检测信息共享。“农资监管与服务信息化建设项目”正在有序推进。
  打铁还需自身硬,筑起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铜墙铁壁”必须配有一支过硬的队伍。“我们狠抓队伍建设,着力构建区级主导、镇级主体、村级配合、户级参与的‘四级联动’监管责任体系。”胡惠生告诉记者,以强化镇(街道)一级监管能力为例,余杭区要求每个镇(街道)至少配备1名专职行政监管人员、1名检验检测技术人员,并且加强对责任人的考核、追责。采访中,记者遇见了不久前被评为食品安全整治“百日行动”先进个人的瓶窑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董文林,“哪敢有半点松懈,考评机制是三方共同实施的,既有区级主管部门、乡镇政府对于工作实绩的评价,还要看农民的满意度。考核结果与工资报酬、职务晋升、职称评聘紧密挂钩。”压力大了,但动力也更足了。董文林告诉记者,如果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就会严格追究相应人员的责任,他这几天正一刻不停地落实村级协管员队伍组建,同时针对辖区内农业大户的新情况修改今年的培训方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