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美丽乡村

品味古村乡韵

——

  走进传统
村落



诸暨斯宅村
千柱屋掩藏百年风情
  斯宅位于西施故里诸暨东南部,原由22个行政村、130个自然村组成,有4960户,1.58万余人,其中斯姓有1.2万余人,是当今全国斯姓族人的最大聚居地,斯宅即因斯姓聚居而得名。
  斯宅历史悠久,建制之设,屡有分合。古称上林,以五代后汉乾佑二年(949年)所建之上林院而得名。上林院曾惨遭火灾,后由斯韶(925年-?)捐资重建,置买寺田,称清凉寺。上斯之“上林山”、 中斯之“上林岩”、下斯宗祠前之“上林桥”,均以“上林”为名,斯氏后裔至今亦仍以“暨阳上林斯氏”自称。
  斯宅保存完好的清代古民居建筑有14处,这些建筑的单位面积均在3000平方米以上,最大的达1.25万平方米。其中,千柱屋(斯盛居)、发祥居、华国公别墅三处建筑较有代表性,先后建于清嘉庆、道光年间,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以期规模恢弘、造作讲究、保存完整著称。建筑中精美绝伦的木雕、石雕、砖雕装饰工艺更具有特色,堪称民间造型艺术的瑰宝,在浙江乃至全国也不多见。
  千柱屋是当地巨富斯元儒私宅。占地6900多平方米,有屋118间,弄32条,内含10个天井。10个四合院各自成章,院落之间又有廊檐相连,四通八达,使整个建筑浑然一体。巨宅共有柱子近千根,故名为千柱屋。
  目前,斯宅整个古民居建筑群中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千柱屋、发祥居、华国公别墅)、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新谭家、上新屋)、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多处(斯民小学、摩崖石刻、百马图等)。斯宅不仅人文景观丰富,自然景观也秀丽,古树参天、名木遍地,盛产毛竹、茶叶、板栗、香榧等。
南浔荻港村
传承千年渔文化
  获港村自宋朝形成村落,因芦苇丛生、河港纵横而得名,是杭嘉湖平原上一个具有千年历史的水乡古村。常言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中间还有一个荻港。它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集古宅、古巷、古桥、古树、古碑、古狮、古风、古韵于一体,素有“苕溪渔隐”之称。
  荻港村位于湖州南浔区和孚镇,周边交通十分便捷,村东紧依京杭大运河支流即杭湖锡旅游航道(古时是专运皇粮的漕溪河),西距湖菱公路仅5公里,1小时交通圈内与安吉风景区、莫干山等知名景点相串连,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
  荻港村是一个章、吴、朱三大旺族聚居的历史古村落,全村面积6.3平方公里,中心村面积1.3平方公里,现有1146户,4000余人。在历史鼎盛的200年间,共出过50多名进士、状元和100多名太学生、贡生、举人,110个诗人(曾留下1100多首诗)。其中的章、吴、朱三家更是英才辈出,如中国地质事业创始人章鸿钊、外交家章祖申、民族资本家章荣初、近代史专家章开沅等,使这块土地拥有深厚的书香底蕴。
  全村四面环水,溪水相抱,由和孚漾、杭湖锡旅游航道、龙溪港3条水路将荻港围成一个水中的“太阳岛”。“倚港结村落,荻苇满溪生。黄昏渔火光,不见一人行”,宋朝诗人王质的一首《夜泊荻港》即是对荻港古时秀美景色和建筑风格的真实写照。
  村内文物古迹众多。章、朱、吴三大旺族曾留有36座名宅、23座古桥。临水而建的民居、依河而筑的店铺、越溪而起的小桥、残照烟柳的演教禅寺、逶迤连绵的靠街走廊等,还有民国时期建造的水龙等文化胜景或遗迹,无不洋溢着清灵剔透的人文气息。村子现有文物保护单位2个,三瑞堂建于清乾隆年间,拥有屋宇64间,总占地3000多平方米,在荻港36堂中保存最为完好;南苕胜景位于荻港东南,建于乾嘉盛世,当时是一座建筑群,以云怡堂、积川书塾最为有名。市级文物保护点4个,分别为建于清康熙年间的秀水桥、重建于清康熙年间的隆兴桥、重建于清乾隆时的馀庆桥、建于清道光年间的永庆桥和三官桥。
  荻港千百年的养鱼传统催生了荻港人自己的渔乐文化,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近年走红一方并登上央视荧幕的“渔家乐”表演。
富阳龙门古村落
孙权后裔的最大聚居地
  龙门古镇地处富春江南仙霞岭余脉龙门山脚,是东吴大帝孙权后裔的最大聚居地。它四面环山,青山绿水,土地肥沃,因东汉末年严子陵畅游龙门山时留下“此地山清水秀,胜似吕梁龙门”的美誉而得名。古镇面积约2平方公里,2600多户人家,7000余人口,90%的村民姓孙。
  说到龙门古镇,不能不提龙门孙氏。据史料文献《富阳县志》和《富春龙门孙氏宗谱》记载,春秋时期,兵圣孙武立显功于吴国,吴王封其子孙明为富春侯,食采富春,孙氏从此定居江南。
  北宋初,孙权第26世孙匡公之子孙忠从东梓关首迁龙门。孙氏子孙在这里繁衍生息,历经千余年,现已至第65世。
  古镇最大的人文特色在于它是孙权后裔的最大聚居地,是研究孙权文化、龙门孙氏文化及孙权后裔生活的重要资源。古镇历史上出现了72位清正廉明的清官和众多读书人,孙氏先祖留下众多遗训以教育后人,如“祖有遗言,莫纵樗蒱莫纵酒;家无长物,半藏农具半藏书”等,造就了龙门古镇独特而丰富的文化底蕴。
  镇内拥有大量的明清古建筑群,厅堂楼阁、古塔、牌坊、古桥、古寺庙到处可见。其院落聚居形式是古代宗族社会结构的典型代表,对研究中国封建社会宗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到古镇旅游有十问。一问:龙门“孙氏开镇”的开山鼻祖“孙公”指的是谁?二问:龙门共有多少个厅堂?三问:龙门人耕读传家,自宋代至民国,共有多少人考取功名?四问:龙子龙孙(孙权后裔)几经迁徒,为何最终选定龙门?五问:现在的龙门人大多是孙权的第几代?六问:余荫堂是为纪念谁而建造的?“孙公麦”是指哪种庄稼?七问:“冬官第”当中冬官是指六部中哪个部的官?郑和下西洋的“赤乌宝船”原来是谁督造的?八问:“政牟卓鲁”匾指的是孙濡的政绩比得上卓、鲁这两个清官,“卓、鲁”指的是汉代哪两个人?九问:近年来,龙门古镇越来越受一些影视导演的青睐,有哪几部影视作品是在龙门古镇取景拍摄的?十问:龙门古镇形似八卦,整个古镇就是按八卦五行布局的,进口处落在“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卦的哪一个卦上?穿越古镇,你能一一找到这“十问”的答案。
  龙门古镇每年农历九月初一举行的庙会与祭祖活动源自北宋。自从孙忠公迁居龙门后,龙门孙氏家族已是人丁兴旺,成为龙门最大的族群。其后裔为了纪念孙权与他爷爷孙钟,分别建造了纪念孙权的“荫功天子庙”和孙钟的香火堂“孙处士祠”,选定农历九月初一为“荫功天子庙”开庙并为“孙处士祠”上圆梁。是日,商贩云集,演戏3天,场面十分壮观,庙会由此而来。庙会期间,民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有舞龙灯、跳竹马、舞魁星、扭秧歌等。到了明朝,龙门孙氏已近千户,衍生出众多分支(即房),积聚了一定财力。各房纷纷建起厅堂,这一工程绵延了几百年。到了民国,龙门古镇的大量明清建筑整体面貌最终形成,成为江南最大的古村落之一。
  古镇每年举行两次祭祖,分为春祭与秋祭,春祭在农历二月初二,秋祭在农历十月十九。是日,宗祠内摆上全猪、全羊众多供品,全族停工3天,穿戴整齐,云集孙氏宗祠,在司仪的主持下朝拜祖先。庙会与祭祖活动一直延续至今。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