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7版:春耕备耕特刊

种粮面积55.25万亩,粮食总产22.82万吨,实现“五连增”

江山如此多产

  •   □本报记者 俞圣威
      2月22日,江山市农业局局长毛长明迫不及待地把一个好消息带回了江山——浙江农业工作会议上,江山市再次获省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受到了省政府的表彰。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12年,江山市粮食生产呈现面积、总产、单产“三增”的丰收局面,获得了2008年以来的最好收成,粮食总产量实现“五连增”,全年种粮面积55.25万亩,粮食总产22.82万吨。
      江山市为何如此多产?在去年连续低温阴雨,峡口、凤林等镇还遭遇洪灾的不利局面下,他们何以守住这块“责任田”?这支“种粮大军”究竟有何秘密武器?日前,记者来到江山展开调查。
    税务师事务所的副所长放下了计算器,买来了插秧机
    主体培育有招有式
      直到现在,家里人都无法相信,缪昌盛竟会义无反顾地辞去税务师事务所副所长年薪十几万元的工作,180度转身成了江山市峡口镇的种粮大户。老婆曾问他为什么这么“傻”,这位副所长用以前的专业知识算出来一组数据,作为回答,“2011年,种粮面积540亩,总收入98万元,收支平衡;2012年,面积716亩,总收入168万元,纯收入25万元;2013年,面积910亩,总收入预计超过200万元”。
      不需要任何专业知识就能从上面这组数据中发现,缪昌盛一点也不“傻”。这一点,峡口镇农技员王厚明早就觉察到了。2010年,当缪昌盛找到王厚明寻求土地流转、农技推广等方面帮助时,他就觉得这个新型大户“有戏”——够年轻、有文化、肯钻研、能吃苦,他请来了镇里的农技专家老王作为缪昌盛的农技顾问。
      随后,在当地政府的帮扶下,缪昌盛第一年流转土地540亩,尽管没有盈利,但却让他看到转包土地种粮的希望之光,缪昌盛告诉记者,一台754拖拉机,政府补贴4万多元,300亩早稻田被作为高产示范点,种子不用钱,450亩地被列入了标准农田质量提升项目,地力培肥成本省了一大笔……“在政府扶持下,种粮风险很小,随着技术、设备日趋完善,今年收益可能会翻番。”
      其实,缪昌盛只是江山市种粮大军的一员,江山市目前已有百亩以上种粮大户58户,比去年增加12户,千亩以上种粮大户3户。
      毛长明向记者介绍,这几年,江山市涌现出来的一批种粮大户、种粮合作社和种粮经理人,与传统分散种粮的农民有明显区别,这些新型主体懂技术、会经营、效益高,已经逐步替代传统的种粮农民。“这也给我们启发,与其担心未来没有人愿意种粮,不如为新型种粮主体成长创造更多的有利条件,把新型粮食生产主体培育出来。”
      正是在这种先进理念的驱动下,更多的“缪昌盛们”享受到了相应的政策。以种早稻为例,江山市种粮大户每亩可享受包括早稻订单、农资综合直补、良种等补贴490元;对新增百亩以上的种粮大户,市财政一次性奖励1万元,并在省级补贴基础上,再奖励5元每亩。2012年,江山市共发放农作物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机购置补贴达4250万元,惠及11万农户。
      如今,越来越多的扶持项目被送到了田间地头,一支支农技推广队伍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农技服务,培训了一波又一波的种粮主体……
      缪昌盛的“计算器”又开始运转了:政府补贴140万元,个人资金加贷款共80万元,前期投入220万元,集育秧、烘干、仓储、农机修理于一体的农机化综合服务中心即将完工,这一条更规范、更完备的流水线将为他带来更可观的收益。届时,人工成本将明显下降,种粮效率肯定会大幅提高。
    3月20日签个协议,7月20日拿袋装米
    服务中心有“礼”有“机”
      缪昌盛的服务中心尚未完工,而江山市凤林镇粮食生产服务中心已为粮农“献礼”4年了。该中心占地10亩,现有专职技术人员及农机手16人。
      3月20日前后,当全省各地不少粮农正忙着春耕备耕的时候,周兴良、周兴根、周大亮、胡金仙等凤林镇的粮农走进了服务中心,很快地签下了几张协议。协议上清楚地标注了这些粮农的耕地面积以及机耕、育秧、机插、统防统治、烘干的价格,至此,他们再也不用为自己那“一亩三分地”操心,只要等到7月20日左右,拿上一个足够大的袋子到服务中心来装米就是了,当然,服务中心也有送米上门的服务。
      这一幕,只是江山市推广应用农机化,提高种田经济效益的缩影。类似的粮食服务中心,江山市已有4家,在建的有两家,通过开展水稻代育、代耕、代种、代管、代收(代烘)等“五代”社会化服务,有效地节省了种粮成本,增加了粮食播种面积,“解放”了农民,劳动力不再是制约粮食生产的瓶颈。
      2012年,江山市以“五代”为主的各项社会化服务面积达70万亩,其中全程服务面积达11.2万亩。
      粮农之所以信任服务中心,认可机械化作业,与江山市加大新型农机具的引进,加大工厂化育秧和机械插秧的示范推广力度密不可分。据悉,目前江山市共有工厂化育秧中心12个、粮食烘干中心11个。2012年,全市共推广各类补贴机具1233台套,其中大型拖拉机19台,收割机66台,插秧机8台,烘干机4台,召开农机作业现场会3次。机耕面积已达43.2万亩,水稻机收面积26.02万亩,水稻机插面积3.83万亩。“之前粮农总觉得机器插秧行距太大,没有人工插秧来得密,会影响产量,这几年下来,结果发现机插产量反而提高了。”服务中心农技员周春满告诉记者,尽管粮农认可了,但新问题也来了,“中心的机器不够,采购成本大,农机手也少”,周春满希望越来越多的大户可以自己购买插秧机,“这里的种粮大户有不少在申请家庭农场,家庭农场的好处是家里有青壮劳动力,有文化、学得快,容易接受机械化种粮。”
    “你们的声音,我们都听得到”
    政府重视给钱给力
      江山市对于粮食生产有一个“落实责任、稳定面积,增加投入、强化基础,创新机制、培育主体,依靠科技、主攻单产”的工作思路,这32个字并不特别,但放在实实在在践行这一宣言的江山市却掷地有声。
      “市委、市政府对粮食生产高度重视,严格落实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负责制。每年市政府都专门发文,将粮食生产任务落实到各个乡镇、街道。”说完,毛长明讲述了去年江山市委书记陈锦标走访江山第一种粮大户的情景。
      “陈书记一看到种粮大户林发忠,就问起了他的早稻品种和育秧房的情况。当林发忠反映银行贷款回收得太快,资金周转有点紧张这一困难时,陈书记当场就表示,政府将积极与银行对接交流,争取适当延长贷款周期。”
      陈书记对种粮大户的关心与支持,点燃了各方惠农支农的激情。
      2012年,江山市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面积达2.44万亩,整合全国新增粮食千亿斤产能建设、水稻产业提升等项目资金1300万元;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机耕路浇得像国道,下田坡平坦宽阔,水渠沟整齐划一。
      与此同时,制定了种粮大户补贴、订单稻谷奖励政策、最低收购价政策、粮油良种补贴、农机作业补贴、高产示范和适用增效技术推广奖励、水稻政策性保险等政策。为加强补贴资金落实监管,每年制作《惠农政策摘编》10万份并挨家挨户发放,确保资金分文不少地放入农民口袋。
      此外,继续实施“十百千”粮食高产示范工程,即重点建设10个水稻高产创建示范乡(镇),100个水稻高产创建示范片,1000户水稻高产创建示范户。
      江山市支农贷款的力度也越来越大。今年,仅江山市农村合作银行就针对新生代农民出台了一系列帮扶政策。截至目前,该行累计支持农民169户,提供信贷资金3163万元;不久前,江山市农业局与江山市担保中心举办了春耕备耕融资担保需求对接会,短短几天,已发放两笔贷款共40万元。
      春风起,又是一年耕耘季,江山市农业局“深化双服务,助推春备耕”工作如火如荼,明确要求全体农技干部都必须走进田野,把农民的声音带回来。“广大农民的声音,就是我们动力的源泉。农民的声音,我们必须听得到。”毛长明如是说。
      记者以为,江山如此多产,似乎并无诀窍。只不过是当缪昌盛、周春满、林发忠等人的声音发出来后,会有人去传递,去回应,去给他们一个满意的答复。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