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专版

复兴茶文化 振兴茶产业

苍南茶叶:梦想照进现实

  •   □本报记者 俞圣威
      自古名山出好茶。苍南境内玉苍山麓山高雾多,温暖湿润,土壤肥沃,具有得天独厚的茶叶生长环境。
      岁月变迁,沧海横流。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平原田野随处可见高楼耸立,但苍南茶山依旧茶香萦绕。若要追闻茶香,吴越王与高僧愿齐品茗论国事,就留下了一段佳话;北宋崇宁元年,苍南已置“场”收茶税;乾隆《平阳县志》早有记载:“茶出南北港多”……
      一段段佳话,一出出典故,让苍南茶叶积淀起厚厚的历史。日历翻到2013年,苍南凭借茶香,将“中国茶文化之乡”、“中华文化名茶——苍南翠龙茶”这两张“金名片”收入囊中,苍南茶产业重现辉煌。
    苍南茶叶梦开始的地方
      苍南县于1981年从平阳县析出,至今建县仅31年,但产茶史却十分悠久。
      1100多年前的五代,苍南已盛产茶叶,吴越国政府在钱库镇南茶寮、北茶寮搭草寮专供茶户居住,收取茶税充实国库,留下了这两个至今还在使用的村名。后来,吴越王又到松山(今桥墩),与高僧愿齐品茗论国事,留下了一段佳话。北宋崇宁元年,当地置“场”收税。乾隆《平阳县志》载:“茶出南北港多”。清代乾隆年间,被列为朝庭贡品,享誉数百年的温州黄汤、温红工夫茶,其品质均以玉苍山麓莒溪所产为最佳。
      清末至民国中后期,“刘广生”等四大茶行的创办和发展壮大,使莒溪成为当时浙闽两省交界处的茶叶集散市场,莒溪茶叶远销福州、上海、北京。“刘广生”的茶行创办者刘运堪还首开平阳(苍南)茶叶海外商贸先例,通过福州,将苍南茶叶远销到东南亚一带。
      民国初期,桥墩镇上一条街市就有茶叶商铺近30家,一些外国传教士也慕名前来选购茶叶。
      桥墩茶叶因品质优异而屡获殊荣。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桥墩茶商洪灿霞所送茶叶获得金奖。1929年,在杭州举行的首届西湖国际博览会上,桥墩茶商吴滋庭送展的白毛峰获得金奖。民国《平阳县志》载:民国初,桥墩出口茶叶1万担。
      大山不言,历史不语,却在无形中为苍南人的“中国茶文化之乡”和“中华文化名茶——苍南翠龙茶”这两块招牌增添了一份厚重,苍南茶文化将生生不息。
    茶农都成为追梦人
      “中国茶文化之乡”,说的是苍南的五凤乡,五凤乡茶农凭什么拿下这块招牌?记者为此来到五凤乡,试图了解五凤乡茶农的茶叶梦为何底气十足。
      3月15日,苍南县五凤乡八亩后村村民王晋段穿梭在苍南第八届开茶节暨首届茶文化节的拥挤人潮中,他趁机推销自产的茶叶,一个小时左右,他跟来自江苏、上海的客商谈下两笔生意,喜悦、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此时,他那年近八旬的爷爷正在家里炒制茶叶,祖辈留下来的炒茶技术到王晋段这一代终于被挖掘出巨大的商业价值。
      茶农杨文乐打理茶园已有8年,尽管只有2亩茶园,但他的盼头却一年比一年大。从最初几块钱一斤的青叶现在卖到几十元,他越发感觉当地茶叶的商业潜力。他告诉记者,如果茶产业势头一直这么好,今年将承包更多的茶园。
      茶农王世林承包了1000多亩茶园,去年产值达到50万元,当被问到茶叶价格,他则显得有些“神秘”,“炒好的大概一两千吧,得看行情。”
      记者了解到,其实苍南茶业的价格一点都不“神秘”——位于五凤乡的浙江银奥茶业发展有限公司、苍南绿剑茶业有限公司和苍南县绿信茶叶专业合作社的收购价格透明规范。
      以浙江银奥茶业发展有限公司为例,其拥有无公害生产基地1285亩,有机茶基地320亩,年产值1800万元。浙江省第一条程控自动化、连续化、清洁化加工生产线设备就在该公司。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每年生产的茶叶都供不应求,已与茶农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银奥仅仅是苍南茶产业规模发展的一个缩影。苍南五凤乡现有茶叶加工企业6家,茶叶专业合作社6家,其中四家企业通过QS认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两家,市级示范合作社一家,县级农业龙头企业三家,两家企业获浙江省示范茶厂称号。所产茶叶获浙江省绿色农产品称号,国家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也颁发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证书。
      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当地茶叶已在杭州、苏州、北京、济南等地的茶叶市场得较高的声誉,来这里的茶商逐年增加,茶产业成了当地农户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
    拿下两张“金名片”只是开始
      为实现苍南人的茶叶梦,天时地利在做帮手,政府则在做背后的推手。目前苍南县有茶园3.5万亩,年产茶1000余吨,总产值已超1.5亿元,其中名优茶产量350吨,产值5100余万元。
      苍南翠龙茶创制于1993年,现有生产茶园2.5万亩,年产量达300吨,产值4800余万元,先后获得浙江省一类名茶、杭州国际茶博览会金奖产品、浙江精品名茶博览会金奖、浙江绿茶博览会名优茶评比金奖等荣誉,今年拿下的“中华文化名茶”称号当属实至名归。“翠龙”与生俱来的魅力,让苍南人倍加珍惜。为了使苍南翠龙茶的生产经营及管理有章可循,苍南县对标准化、品牌认证、茶树改良、工艺提升等方面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0年1月制定了苍南翠龙茶苗木、栽培技术规程、加工技术规程等地方标准规范;2005年、2011年又分别对苍南翠龙茶的标准规范作了修订,进一步突出了产品的质量安全和品牌的创建,使其标准更加完善规范。目前,苍南翠龙茶的标准内容已几乎涵盖全县绿茶类名优茶。
      在众星捧月般的呵护下,茶园种植基地和茶叶加工厂设施得到了较大提升。苍南县先后两次获得了浙江省茶树良种化先进县、浙江省初制茶厂优化改造先进县。目前无性系茶树良种率达62%,拥有省级无公害基地认证茶园2.5万亩,其中获绿色食品、有机茶认证茶园1500亩。
      2006年,苍南县农学会向国家工商局申请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并于2008年2月在国家商标局获得成功注册。据浙江大学农产品区域品牌研究测试表明,“翠龙”品牌价值已达上亿元,现已有8家茶叶龙头企业获得苍南翠龙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使用权,形成了统一行业监管、统一品牌宣传、统一基地认证、统一生产标准、统一包装标识、统一市场营销等“六统一”的管理体系。
      苍南县举办的“开茶节”,通过采茶、品茶、研讨会等茶事活动,不断浓厚茶文化氛围,逐渐打造出茶旅游产业品牌,至2013年已成功举办了八届,每次游客都有数万之众,并吸引温州、福建等地客商前来洽谈生意投资兴业,建设茶文化园和产业基地,把苍南的茶事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为把茶叶梦做大,苍南于2012年4月18日成立茶文化研究会,进一步弘扬茶文化,壮大茶产业,促进茶旅游,打响茶品牌,发展茶经济,同时,茶文化带来的社会效益已经深深影响着新生代茶农,他们自发地向着更高更远的地方前进。刚刚拿下炒茶王称号的李步省,打算培训更多的茶农,弘扬手工炒茶文化,从而进一步提高茶叶价格;而前文中提到的王晋段,也将远赴上海、江苏、福建等地考察茶叶市场,进一步拓宽销路……
      正如苍南县农业局局长苏静平所言,苍南有个复兴茶文化,振兴茶产业的梦想,而如今,梦想渐行渐近。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