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葛勇进 文/摄
本报讯 阳春三月,松阳百里茶乡欢声笑语;浙南茶叶市场,车水马龙,交易活跃。3月27日,第六届中国茶商大会·松阳银猴茶叶节在松阳县开幕。
从2001年始,松阳县就将茶产业作为该县农业主导产业进行重点培育,特别是近10年来,全县茶叶种植面积以每年新增8000亩的速度增长。茶产业已成为松阳县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目前,该县茶园面积达11.56万亩,去年茶叶产量1.076万吨,产值达9.12亿元,全县形成了“三分之一人口从事茶产业、农业总产值三分之一来自茶产业、农民收入三分之一来源于茶产业”的发展格局。
今年是松阳县第六次举办茶商大会。6年来,松阳县成功打响了浙江生态绿茶第一县、中国绿茶集散地区域品牌,松阳还成为绿茶价格指数的发布地之一。今年的茶商大会又传出不少喜讯,为松阳茶产业的进一步升级注入了活力。
陈宗懋院士专家工作站落户松阳
院士是我国科技领域最高级别称号。陈宗懋院士是茶叶界唯一一个院士。在茶商大会开幕式上,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宣布在松阳创建陈宗懋院士专家工作站。
松阳县农业局局长潘永水说,松阳茶产业一直实施“科技兴茶、龙头兴茶、市场兴茶、品牌兴茶、文化兴茶”的发展战略。到2016年,全县茶园总面积将达12万亩,种植业产量1.35万吨、产值达到12.5亿元;加工业中名优茶产量将达3万吨、精深加工产量5万吨,加工业增加值12亿元;全县将建立8万亩生态、有机、绿色食品茶生产基地;建成茶叶集中加工园区3个以上,改造加工园区外20家清洁化初制茶厂,新增QS取证企业25家以上。
中国茶叶学会常务副秘书长周智修说,该工作站的建立,是引“科技之水”浇“茶产业之田”,对松阳茶叶品种改良、品质提升和品牌创建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将助力松阳茶产业的转型升级。
启动茶叶质量信息体系建设
去年,松阳的浙南茶叶市场在全省率先启动茶叶交易IC卡 (溯源管理系统)管理,对茶农进场卖茶全面推行实名制交易。通过溯源机制的运行,利用IC卡将交易茶叶的种类、数量、价格、时间及茶商信息等录入管理系统,对茶叶源头及茶叶市场的交易进行跟踪,有效提升了茶叶质量安全整体水平和质量控制能力。
此次茶商大会上,茶叶交易联名卡进一步升级换代为茶叶质量金融卡,同时争取到了金融部门近50万元扶持资金,用于“茶叶质量安全追溯与监管体系”的启动建设。
截至去年底,松阳县首批71家茶叶经销单位已完成信息化建设,初步实现信息数据化、购销实名化、监管实时化、服务网络化。今年该县将推进种植加工管理平台、基地信息管理平台和加工生产管理平台建设,通过制度建设、关键设备配置、人员培训和宣传推广,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对茶叶种植环节的各项信息和加工生产环节的各项信息实行可跟踪与追溯。
目前,销售物流管理平台、茶叶质量安全检测平台、生产资料信息管理平台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首批85家规模化茶叶种植加工企业的基地信息管理平台、加工生产管理平台、基地信息管理平台、监管平台以及茶叶质量安全追溯与监管平台应用系统集成最近将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最终实现从“茶园到茶杯,茶杯到茶园”的全程双向监控,保障茶叶质量安全。
“中国绿茶第一市”收入囊中
松阳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自古有“桃花源”的美誉,山水秀丽,田园秀美,民风淳朴,人文鼎盛,茶文化源远流长。近年来,松阳县围绕“浙江生态绿茶第一县”、“中国绿茶集散地”现代农业区域品牌,探索出一条符合当地实际的茶业发展之路,也因此收获了许多“金名片”,如今,松阳县又添一张“金名片”,含金量更增一层。在开幕式上,松阳的浙南茶叶市场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授予“中国绿茶第一市”荣誉称号,这一殊荣为浙南茶乡平添了喜气,进一步奠定了松阳县茶产业在业界的地位。
据松阳县茶叶产业办公室主任刘林敏介绍,松阳县致力于发展茶经济,弘扬茶文化,现已形成了“百里乡村百里茶”的区域产业特色,培育了全国最大的绿茶市场——浙南茶叶市场,倾力打造的“松阳银猴”品牌成为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百强,品牌价值达13.09亿元。浙南茶叶市场去年实现交易量6.78万吨、交易额34.39亿元,交易量和交易额连续多年居全省首位,市场销售网络遍及全国20多个省市,联接和带动周边省市100万亩茶园,不断强大的集聚效应,惠及越来越多的茶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