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年需大豆7000万吨,但自产仅1200万吨,其余5800万吨每年主要从美国、巴西进口来弥补缺口。中国大豆问题引起广泛关注。
中国大豆如何打破“洋垄断”,实现安全豆制品的自给自足?近日,传来了好消息——依靠航天诱变技术培育的高产、高蛋白大豆新品系HD-1,通过山东省科技厅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这一非转基因高产高蛋白大豆新品系,整体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
烟台航天豆,产量高,蛋白含量高
3月19日,烟台航天大豆的研发单位,在鉴定会上做工作汇报,来自清华大学、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山农大和青岛农业大学的多位专家教授认真聆听。“我们研制的高产、高蛋白大豆新品系HD-1,春播产量可达370公斤以上,夏播产量可达240公斤,产量比对照品种‘中黄13’提高42.3%;大豆的蛋白含量高达48.4,比‘中黄13’高出8个百分点。”一席话赢得掌声。
中国曾是世界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自1996年以来,美国大力发展转基因大豆生产,并跃居世界大豆出口第一大国。随后,巴西、阿根廷转基因大豆生产发展迅速,大豆产量也先后超过中国,使我国成了世界最大的大豆进口国。
大豆产业链很长,涉及种植、油脂加工、食品加工、养殖业、医药、化纤等行业,已被业内人士视为重要战略物资。国产大豆如何突围?中国大豆产业之所以落后,主因是品种老化、种植技术落后,造成大豆单产低和出油率低。在黑龙江等大豆主产区,许多农民都改种其他经济作物,导致大豆面积连年萎缩。
“烟台航天大豆的出现,意义真是太大了!”鉴定会主任委员、国家级专家程振华难抑激动之情地说道。
从经济效益上比较,种植航天大豆比种植普通大豆每亩增收852元,增加经济效益一倍以上,比种植玉米每亩增收120元。且种植大豆能使土壤疏松,收获后根瘤菌落在土壤中,是天然的肥料。
不容忽视的是,航天大豆所含的蛋白质要比普通大豆高出8个百分点。“对大豆加工企业而言,多出一个百分点,就意味着每加工一吨大豆能增加效益70元;8个百分点算下来,即每加工一吨大豆能增加效益560元。”采访中,山东万得福集团的董事长刘季善告诉笔者,万得福每年生产大豆蛋白2万吨,未来计划在当地大面积播种烟台的“航天大豆”,用来加工大豆蛋白、精练豆油和系列保健品,可以预见,因大豆蛋白质含量增加了,加工企业的经济效益也会更好。
航天大豆非“转基因”
这次通过鉴定的高产、高蛋白大豆新品系HD-1,最初是选取54克“中豆28”豆种,随我国第20颗返回式卫星搭载升到太空,利用太空特殊的环境对种子进行诱变,之后返回地面进行繁育而成的。其主要研究者是今年68岁的徐云增。
2003年,徐云增、孙莅瑶、姜利等人通过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将“中豆13”通过返回式卫星搭载,第一次实验以失败告终。2004年,第二次搭载54克“中豆28”豆种,获得成功。他们在烟台、潍坊、威海等八地区进行了连续种植选育。2007年,在烟台市科技局、市科协和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的多方支持下,他们终于选出高产大豆新品种。2008年,制订出一套高产栽培技术规程。到2012年,在东营找到合作伙伴,建立了航天大豆种植、加工基地。在长达8年的培育时间,烟台航天大豆在山东、湖北等地种植,其优良特性和增产效果得到广泛认可。目前,仅山东省就种植2000多亩。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研究员马世俊告诉笔者,“与转基因大豆相比,航天育种是一种安全的育种方式。它是利用宇宙空间诸多特有条件,使作物种子自身染色体发生变异,航天大豆没有导入外来基因,因此不会产生不良物质。”经第三方上海谱尼检测机构的测试检测,烟台的“航天大豆”是通过航天育种技术获得的非转基因优质大豆。 高淑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