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农增收送服务
”
活动
□本报记者 金茹
本报讯 “在渔业信息网上找到浙江省水生动物防疫信息系统,然后进入……”3月25日,湖州南浔区菱湖镇的渔民们听着操作步骤,用拿惯了渔网的手在电脑上按起了键盘。当日,省海洋与渔业局在该区开展“助农增收送服务”活动,将最新的惠农政策、先进的渔业科技、丰厚的养殖物资、实用的信息和服务措施送到养殖户手中。
活动中,上述这套由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开发的网络养殖病害远程诊断系统受到了养殖户们的强烈关注。打开网站,可以看到,除了列举各种鱼病的症状和防治办法外,系统还根据不同水产品开出一个个“专科”,每个“专科”都有专家值班,渔民可以通过文字、图片甚至视频的方式直接向专家咨询。
章文财是专门从邻近的和孚镇赶过来的,他边听边认真地记录着。他告诉记者,现在不少养殖户家里有电脑,有了这套系统,可以随时向专家请教,比过去自己瞎捉摸方便多了。推广总站站长何中央介绍说,鱼病的发作往往比较突然,病情发展又比较快,容易耽误最佳时机,增加损失,站里专门开发这样一个软件,就等于让专家随时随地的在渔民身边服务。
南浔最有特色的是水,淡水鱼养殖更是南浔农业的一大支柱产业,目前该区有近17万亩的水产养殖面积,渔业年产值近17亿元,占全区农业总产值的1/3。但去年以来,鱼价的下跌也让当地渔民颇为担心。渔民费根财已经60岁,一直在村里养鱼,现在有鱼塘25亩。他养的黄颡鱼前年能卖到每公斤27元,现在也就20元左右。在市场环境偏弱的情况下,产业要持续发展,更需要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与服务。
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副所长杨国梁告诉记者,提高产值可以从种苗、配套技术等方面着手。像黄颡鱼,雄体能长到二三两一尾,雌体到一两左右就不再长了,不但影响产量,价格也上不去。常规品种雌雄比例1∶1左右,而采用新技术繁育的黄颡鱼苗,雄体比例能占到9成以上,采用这样的种苗,市场效益显然就大不一样了。同时,渔民可将现在用的增氧泵改成底增氧式,因为在养殖密度高的情况下,底增氧式的增氧效果更好,而且至少可节电一半以上,减少不少成本。
当天,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还与南浔区政府签订了技术推广合作协议。根据协议,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将在技术、种苗、渔具以及生产规划等方面为南浔区提供全方位支持,加快当地现代化淡水鱼养殖基地的建设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