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1版:浙江林业

林业专家进村来

——全省林业科技促进年活动启动仪式侧记

  □本报记者 曹丽娟
  3月20日下午,受冷空气影响,寒风刮起,气温骤降。但突变的气候没有阻挡住林技人员进村入企的脚步。当天,全省林业科技促进年活动启动仪式在德清县武康镇城山村举行,来自中国林科院亚林所、省科技厅、省林业厅和浙江农林大学的专家,为山区群众、林业企业送来了林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机械。
新品种饱人眼福
  城山村地处德清西部山区,家家户户种毛竹。往日幽静的小山村,因为专家们的到来,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
  这天,城山村最热闹的地方要数乡村大舞台。这里,林业新品种展示、科技咨询服务、科普展览同时进行着。在展示的新品种中,有目前我省正在推广种植的经济林树种,如山核桃、香榧、油茶等;有契合城山村种竹实际的多种竹品种,如红竿寒竹、花竿方竹、平安竹、紫竹、日本矮竹等;还有适合绿化、彩化、美化的花木新品,如红叶南天竹、黄金锦络石、春石斛等。在科技咨询区,农民朋友不仅可以免费获得珍贵树种造林技术要点、规模化优质苗木培育技术、长三角平原地区城镇绿化优新树种介绍等资料,而且可以向专家现场咨询,解决疑难问题。
  据省林业厅科技处负责人严晓素介绍,这次启动仪式现场,共展出林业新品种60多个,发放科技资料2000余份。
新机具助农增收
  德清县武康镇城山村农民陈照龙种了10多亩早园竹,种竹已有10多年。他说,现在人工、肥料的价格都在涨,种竹不像以前那样赚钱了。去年,他的竹林总收入是8万多元,光成本就要4万多元。
  为帮助农民降低成本,增加收入,启动仪式现场,主办方向10位林农代表和经营大户各赠送了1台市场价为2700元的毛竹伐桩处理机。
  据开发该机具的湖州市林业局高级工程师杨健介绍,毛竹伐桩处理机主要用来处理砍伐后的竹篰头,通过对竹篰头及内壁进行粉碎钻孔,既解决了传统人工处理劳动强度大、效率低下的问题,又可以加速竹篰头腐烂,节省林地空间,提高林地利用效率。原来人工处理竹篰头,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挖出来,每人每天最多挖80个,这种方法容易带来水土流失;另一种是用钢钎打,一般每人每天最多只能打150个,而且打过的竹篰头要6年后才会腐烂。现在用机器处理,一分钟一个,一般2年腐烂,快的话只需要1年。竹篰头如果烂得慢,会影响地下竹鞭生长,影响竹产量。
  杨健说,用机械粉碎竹篰头后,还可在其空洞中施入适量的菜饼等有机肥,通过地下竹鞭系统供给养分,比传统面施、沟施、穴施等方法更简单实用,见效明显。用他的话说,毛竹伐桩处理机具有省力、省时、省肥、省地的特点,可以增加产量,促进竹农增收。
模式图送到田头
  当天,4支专家服务队分别来到田头、走进企业,实地开展生产加工技术指导。
  在城山村的一片竹林里,专家们在完成新机械演示后,向农民现场分发了笋用毛竹林标准化生产等4张模式图。这些小小的模式图技术含量很高:它能告诉你如何使春笋冬出,如何科学挖笋,如何施肥,竹林的每个生长期要注意哪些技术要点,如何防治病虫害等,文字简单明了,还配有图片,让农民一看就懂。
  专家们一边分发资料,一边现场授课。中国林科院亚林所研究员陈双林说,管理竹林要注意竹林结构和施肥两个方面,留竹要留生长期为3年内的;长期施化肥,土壤易偏酸性,长期施鸡粪等有机肥,土壤易偏碱性,所以化肥、有机肥要轮流施。浙江农林大学林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教授林新春补充说,竹林不能太疏,也不能太密。施有机肥的竹林,生产的笋好吃,所以应以有机肥为主,适量施些化肥。此外,气温升高后,竹林里盖的砻糠要抓紧拿掉。
  这时,一位中年妇女向专家提了一个问题:“往年10月份,都可以收获一些秋笋,但去年我家的竹林里一点笋都没有,是啥原因?”专家分析说,人们常说“雨后春笋”,说明水对笋的生长是很重要的。10月份没有出笋,很可能是9月份秋笋分化时,竹林干旱缺水造成的。
  竹林里,专家和农民的对话持续热烈地进行着。
相关链接
  今年的全省林业科技促进年活动,是2012年全省林业科技年活动的延伸和拓展。今年,全省计划选育开发林业新品种100个以上,推广先进科技成果100项以上,培育省级科技型林业企业10家,培训林技人员和林农1万人以上,建设一批国家、省级林业科技示范县和标准化示范区、示范点和示范户,培育认定森林食品基地40个。
  今年,全省林业部门将重点加强彩色树种、珍贵树种、杉松等速生用材树种、木本油料、竹子、花卉等新品种选育;开展耐盐碱、抗干旱、耐水湿等树种的抗性技术攻关;开展食用林产品质量安全监测预警与风险评估技术研究;开展现代林业装备与信息化等方面技术研究。创建山核桃、香榧等国家级省级特色产业技术工程中心,充分发挥科技对林业建设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